1/0
透过数据看咖啡市场“热辣滚烫” “村咖+”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
央视网04-11 09:56:38

|

央视网消息:休闲时喝杯咖啡体验慢生活,工作时冲一杯咖啡让大脑飞速运转,咖啡成了很多人生活中的必需品。2023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达到265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0%以上。全国咖啡消费者总数接近4亿人,咖啡年消费量达28万吨,实现消费群体规模和人均消费量双增长。

上海: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5家咖啡馆

咖啡市场有多火热,先到全国咖啡馆最密集的城市——上海看一看,在整个上海,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5家咖啡馆,可以说是菜市场里有咖啡馆,公园里有咖啡馆,连弄堂口也有咖啡馆,那在上海喝咖啡是什么体验,一起让记者带我们感受一下。

当晨曦漫过黄浦江,上海的9500多家咖啡馆已蒸腾起第一缕醇香。这座全国咖啡馆最密集的城市,每天要消耗近200万杯咖啡。

咖啡从来不只是一杯咖啡,它是早八人的“续命神器”,是爷叔阿姨们的邻里日常,是年轻人的灵感“伴侣”,是城市里的“诗和远方”。

咖啡在上海有多火?外卖小哥有话说:“我不在咖啡馆取餐, 就在送咖啡的路上。”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上海人均咖啡外卖消费8.5杯,人均消费约320元。

“村咖”成为打卡点 催生消费新场景

现在,喝咖啡不再是都市特有的消费图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咖啡馆从田间地头“长”了出来,点上一杯咖啡,看着乡村风景,品一番别样的味道。在浙江安吉,“村咖”不仅成了乡村文旅的“流量密码”,也打造出城乡的消费新场景,乡村也因为“村咖”的火热悄然发生着变化。一起去看看。

手捧一杯咖啡,看山林起伏、湖水涟漪。您可能想不到,记者现在是在浙江安吉红庙村里的一家“村咖”里。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尤其在节假日期间,这里更是格外热闹。今年清明假期的第一天,这家咖啡店就卖出了4000多杯咖啡。这里究竟有什么独特魅力,能够吸引这么多人从城里专程赶过来呢?接下来跟随我们的镜头去一探究竟。

刚过去的清明假期,这家咖啡店每天从上午9点营业至晚上7点,10多名店员操作4台咖啡机不停运转,平均每分钟出品近10杯咖啡,单日接待量最高达11000人次。

在这里,咖啡文化与乡村元素完美融合,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个拿起手机就能出片的地方以前是一个废弃的矿坑。三年前,一个“90后”创业团队来到这里,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创业团队以天然形成的湛蓝色爱心湖为核心,保留了矿坑裸露的崖壁等原始风貌,将矿区原有的房屋改造成咖啡馆,形成了一个将工业废墟感和秀丽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景区。此外,这里还推出了“旅游+咖啡”的创意模式,游客只要购买门票,即可免费兑换一杯咖啡,让每个到这里的游客都可以品尝到咖啡的浓香,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闲暇。

一杯咖啡激活乡村经济新动能,更撬动起乡村旅游大市场。在安吉红庙村,这里因咖啡飘香而焕发了新的活力。景区的火爆,不仅让村集体每年增收200万元租金,周边还新增了许多就业岗位。

截至目前,安吉县已培育特色“村咖”30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615万人次,形成1.21亿元富民产业。如今,这里“咖啡+音乐”“咖啡+文创”等多元业态蓬勃兴起,既重塑了乡村面貌,也富裕了村民生活,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