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五花八门的养老产品,消费决策权究竟在谁手中?
上观新闻04-10 20:29:00

上海企业国融乐养平台与生态链企业共同研发的一款防摔充气马甲,内置了头部气囊、颈椎保护气囊等装置,在老人不慎摔倒时能对身体六大重点部位进行保护,今年该产品还参与了国补,使得原价4000元的可穿戴防摔服在电商平台售价直降30%,进一步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

在长宁区日前举行的“宁鑫助爱·同心共银”银发经济共建计划暨“适老产品消费焕新社区行”启动仪式上,不少家住活动举办地新华街道的老年居民都闻讯前来,现场了解最新的适老化产品以及金融机构推出的养老金融服务。

老年居民参观养老产品路演。长宁区供图

在政、企、银多方合作大力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当下,老年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子女们又有哪些顾虑和考量,是每一个养老行业从业者都需要直面的问题。

提升产品触达率

“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意外死亡案例中,超过85%都是由跌倒或碰撞引发的,这也是我们研发防摔马甲的原因。”国融乐养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晓旭介绍,防摔马甲日常只需充电维护其重力感应器。如若老人在穿戴马甲时出现摔倒等情况,遍布胸肋骨、髋部、后背、头部、颈椎和两侧肩胛骨的气囊会被瞬时激发充气,保护老人的安全。值得一提的是,这款马甲可多次使用,并已进入量产阶段,在淘宝等电商平台出售。

防摔充气马甲  舒抒 摄

对企业来说,产品性能过硬的同时,精准高效地触达用户同样关键。魏晓旭介绍,需要适老化产品的老年人中,有不少人并不习惯通过互联网来获取产品信息,反而是由儿女等中青年一代来为长辈选取和购买适老化产品。

因此,现下不少养老服务企业一方面选择在商务楼宇开展产品推介,利用午休时段吸引白领了解养老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则主动与银行寻求合作,借助老年人偏好前往银行线下网点办理业务的习惯,从养老金融产品入手,进一步推介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养老科技产品。

长宁区民政局此次就与上海农商银行长宁支行签订养老服务行业党建“同心圆”共建协议,后者将在长宁区各街镇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区长者食堂等养老服务设施,挂牌设立“心家园”公益服务站,开展金融科普、乐龄教育等活动。部分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将成为养老服务顾问,为前来办理金融业务的老年人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

此外,“心家园”公益服务站还将成为适老产品和康复辅具技术走近市民的第一站,推动适老辅具的焕新。

消费决策权在谁手中

记者采访中发现,养老企业正逐渐认识到,“银发经济”的参与主体并不局限于老年人本身。在一些养老产品的消费场景中,决策权和支付行为,有时会由子女、年轻一辈代劳。

“这并非老年人无法负担产品价格,也并非不认可产品,而是不同代际人群的消费观念差异。”一位养老企业负责人说。

魏晓旭讲述了一则有趣的案例:企业此前曾与某银行合作,在银行网点向老年客户展示和推介助老辅具。到现场的老人对“充气沙发”等新奇的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到了解价格的环节,老人们却普遍表示,需要回家与子女商量。反倒是银行网点的员工纷纷被“种草”,决定为父母购置适合的助老辅具。

国融乐养健康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徐亚峰在多年从业经历中发现,让银发人群为养老产品“买单”的关键要素一般有三点:其一是产品或服务确实为当前刚需;其二是性价比;其三是有国家补贴等政策刺激,触动老年人做出消费决策。

充气沙发等助老辅具   舒抒 摄

这也是长宁区此次与银行、养老企业共同开展“适老产品消费焕新社区行”的初衷。上海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力介绍,未来三年,农商银行将持续提供项目化支持资金,在智慧养老、医养结合、为老助餐、乐龄乐享、银发经济等方面与长宁区共同展开创新实践。

首批由老年人担任的养老金融服务体验官也正式亮相,来自长宁区新华街道等社区的老年居民将深度参与“养老服务+养老金融”的社会监督。

新技术新场景催生人才需求

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会长李勇表示,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将超过30%,而上海的老龄人口占比已经超过37%。因此,围绕老年人衣食住行以及康养等领域的服务和人才,都是行业关注的重点。不仅中心城区“社区养老”的护理员队伍需要壮大,郊区养老服务短板也需补足,科技助老产品的研发有待进一步升级。

国融乐养现场路演的养老产品与服务。  舒抒 摄

在养老企业看来,随着“AI+养老”等模式的出现,除了基础的护理员,养老产业目前还急需懂AI、懂科技、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

徐亚峰告诉记者,目前适老化产品的老年受众存在几个特点,一是生活自理的主观意识很强,二是社交需求显著。为此,养老企业正与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养老产品,帮助老人跨过数字鸿沟。国融乐养就在与科大讯飞、百度、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等企业和机构对接,提升语音呼叫产品的智能化水平。

“当一个行业出现新场景、新技术,势必会需要新的工种。”徐亚峰说,养老产业培育新型人才,一方面可通过对存量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升级,譬如培育就医陪诊师、健康助医或科技助医师。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企联动,拓宽高校培育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宽度,提升养老产业的人才密度。康复类专业人才不仅能到医院、护理机构工作,也可加入科技养老的研发行列,全社会、多维度共同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