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曾经寂寂无名,如今游客如云!藏在黄浦江源头的网红村,周末约起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04-10 15:22:04

大江汤汤,经百里乃成;大城泱泱,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

《从“零公里”处出发》节选

东夏村,一个偏僻的江边小村落,曾经普通得寂寂无名。

如果没有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样的小村落是很容易被人忽视掉的。在江南水乡的绿树翠竹掩映之中,车一阵风地掠过,尘土扬起,留不下一点痕迹。

即便说到它所在的石湖荡镇,大概很多上海人也会一脸茫然。只怪“九峰三泖”之地的松江人文历史底蕴太深厚,可说可游的地方太多,这样的乡村如果缺乏了名胜古迹的背书,总归有种落寞的命运,恨不能争也是种无奈。

谁也想不到,原本寂寂无名的东夏村,这两年摇身一变,竟成了旅游风景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不仅媒体多方报道,也出现在“小红书”和“抖音”等网络平台上。

这一切皆因其拥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

这里是“浦江之首”——黄浦江的零公里处。

从申嘉湖高速下来,进闵塔公路,而后转入影视路,就到了东夏村的地界。原本以为村路不太好走,导航经常出岔子,还好,一切挺顺利,没有走冤枉路,“浦江之首”的导视牌标注得很清楚。

一条通往村宅的路为什么取了“影视路”这样的路名,这是我所疑惑的,但无处问询。松江有个著名的车墩影视基地,又名上海影视乐园,位于北松公路上的车墩镇,始建于1992年,是以民国时期上海为背景的建筑群,那里倒是去过多次。还有一个胜强影视基地,在松江的永丰街道,主打的则是明清风情,小桥流水古戏台,亭台楼阁九曲桥,还算有些意境。有一年夏天,我因参与上海电视台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在那里小住了几晚。夜里拍戏,被蚊子叮得手臂和腿上起了不少大包。

影视路是东夏村民进出的主干道。后来我了解到,这一条不足一公里的村道,因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之需,被改造为景观道路。

通往“浦江之首”的路上车来车往,找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一个停车位,总算挤了进去。原来藏在深闺人不识的黄浦江零公里处俨然成了网红打卡地,在获批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后,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游览。

黄浦江上游位于上海的西南部。根据《上海水利志》(1997年版)的说法,上游有斜塘、圆泄泾、大泖港三大源流。在东夏村境内,有一块三角洲形状的地带,来自江浙蜿蜒东流的斜塘(源起淀山湖口淀峰,初始段称拦路港,西北—东南流向,下游称斜塘,也称泖河)、圆泄泾两水在此处汇集,称之横潦泾。再向东流,与大泖港相汇。大泖港上源为秀州塘,承泄杭嘉湖平原沪杭铁路以南和金山区来水。三源汇合后转北流,为竖潦泾。一个九十度转弯,改为向东流,开始称黄浦江。

古往今来,东夏村的这块三角洲地带一直是苏浙沪航运的通衢要道。过去,这里是附近居民往来县城的“三角渡”。渡口之名完全源自它的形状,三角形的泖岛如同江中之舟,乘风破浪向东方驶去。但令我纳闷的是,既然这里被称为“浦江之首”,为什么还存在横潦泾、竖潦泾两段河流,然后才称为黄浦江呢?我很希望能找到权威的解释,可遍查资料,大多含糊其词。于是我以为这可能是地方政府为打旅游牌,才有此说法的。后来看到一篇报道,说是上海市堤防管理处曾在“三角渡”一带测量,认定这里就是黄浦江干流的起始点,之后便设立了一块“黄浦江零公里处”的石碑。既有官方认证,那倒不必再纠结什么了。

图片

黄浦江干流起点处的郊野风景(米市渡附近)(徐晓彤摄)

曾经南来北往的渡口早已湮灭,但随着三角洲地带景区的兴建,“浦江之首”这独一无二的地理涵义,让人生出几许期待。

站在三角洲头,那里横卧着一块大石,上面雕刻着四个隶书大字——浦江之首。红色的字,红得鲜艳、红得饱满。

图片

浦江之首,黄浦江零公里处(徐晓彤摄)

我站在江头,注视着江面。江水平静,没有汹涌拍岸的壮阔,但两河夹洲,汇成一股向东一往无前的奔流,却有种磅礴如虹的气势,大大小小的江轮穿梭如鲫,鸣笛交会,散发着勃勃生机。“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人类文明得以进步,除了陆地,还有江河和大海。

图片

浦江之首主体建筑春申堂(徐晓彤摄)

2023年5月起,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