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这场水墨特展在长宁展出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04-08 19:05:57

由长宁区美术家协会、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主办的“绘风描月 ——2025长宁区美术家协会扶持展水墨特展”日前开幕。展览展出了长宁美协8位优秀青年女画家的作品。


图片图片

方曼丽《国粹戏韵》


“风无形而人时有感,月有形而诗意无穷。”展览主题取自中国传统美学中对自然与情感的双重隐喻。展厅中,方曼丽的国画《国粹戏韵》以纯水墨戏曲人物为载体,将戏曲的动态韵律定格在宣纸之上。她笔下的人物或凝神、或舒袖,墨色在浓淡之间晕染出戏曲舞台的光影交错,仿佛能听见水袖甩动时的清脆声响。正如方曼丽在创作手记中所写:“水墨人物的创作需要静心与专注,每一笔都是与自己内心世界的对话。”


图片

展厅另一边,顾秀兰的作品《红绡江南》以江南水乡为背景,将传统山水的虚实关系解构重组。她在速写本上记录的花鸟草虫,成为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来源。“一笔一墨皆是心性沉淀,”顾秀兰坦言,“在墨色晕染中,我读懂了千年文化基因的含蓄之美。”同样以速写见长的秦鴒,则用《弄堂的布鲁斯》将上海弄堂的烟火气转化为几何化的视觉语言。她的速写本里,有晨光中推车卖豆浆的老人,也有弄堂口晾衣绳上随风摇曳的衣衫。这些日常瞬间,在她的笔下化为动人的艺术符号。


图片

夏琛《点燃创新》


展览作品中,殷玮的《无梦到徽州》以徽派建筑的斗拱结构为灵感,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再现古建的韵律感。这位水墨新人并未停留在对传统的复刻上,而是尝试用当代绘画语言重构传统题材。同样以建筑为题材的夏琛,则在《点燃创新》中将上海的石库门与现代建筑元素融合,用线条的疏密对比展现城市的节奏感。她的速写本上,既有外滩的万国建筑,也有弄堂里的老式信箱,这些城市符号在她的画布上碰撞出新的火花。


相较于黑白水墨的内敛,朱梅的《牧闲纺歌》以彝族风情为题材,大胆融入色彩与当代视觉元素。她在大凉山采风时记录的彝族服饰与歌舞场景,成为创作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余爱莉的《武戏人生》则以戏曲武生为题材,用夸张的线条与对比强烈的色彩,表现戏曲人物的张力与动感。


图片

据悉,本次展览汇聚了八位女性画家的88幅精妙之作。此外,它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长宁区文联“培养青年艺术家计划”的成果转化。展览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将持续至4月26日,感兴趣的市民可以前去一观。


展览地点:

新泾镇社区文化事务中心·虹桥艺空间(哈密路1358号)



图片来源于长宁文化艺术中心撰稿:甘力心编辑:史焕焕责编:王   博*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