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外滩为什么叫“外”滩,不叫“里”滩?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04-08 10:01:37

大江汤汤,经百里乃成;大城泱泱,历千年而兴。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

《每个人心中有个外滩》

清晨的七点,办公楼是寂静的,偶尔有鸟儿在窗外鸣叫。

一口清茶,我翻阅着陈丹燕的《外滩影像与传奇》,这是她“外滩三部曲”其中的一部,出版于2014年。没有人打扰,心可静下来,边读边做标签,用红笔画下几段特别的文字。

丹燕老师是这座城市的书写者之一,她以一种十分浓厚的怀旧气息和精致细节,记录着“流变的上海”,曾经的繁华旧梦,当下的时尚。我认识她的时候是在20世纪的90年代,那时她和她的先生陈保平刚合著出版了一部名为《精神故乡》的散文集。而之前,丹燕老师一直在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等世界各地游历采访。保平老师是上海新闻界前辈,青春年少时,我有着一个记者梦,于是常去他供职的东湖路上的青年报社拜访求教,于是也有幸结识了丹燕老师。

丹燕老师的气质,游历世界的那份经历,让我感觉她像极了台湾的三毛。她一直在寻找着那份独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兜兜转转好大一圈后又沉浸于上海这座她梦想启航的城市,开始书写“上海女性三部曲”。而后,她的笔基本上没有离开过上海。我想,这也许就是她真正的“精神故乡”。

光一个外滩,丹燕老师就写了整整三本书,厚厚的,读起来有些费时,但翻阅历史是需要耐心的。她眼里的外滩很纷杂,人们在拥挤的堤岸上散步、看船、看房子、看别人,是“不安的江水,无声但不安地向前流去”,是“黑衣人走向灯光璀璨的门厅”,是面江而立的和平饭店“在时光穿梭中往复飘荡的风景”……在这里,历史具有了呼吸和温度。

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个“外滩”,过去的现在的,来过的没来过的。用丹燕老师的话说:“上海是个反复经历沧海桑田的都会,而外滩,则是这种剧变的纪念碑。”

外滩建筑群(桑炯华摄)

北京东路2号,是我对外滩最初的记忆。

图片

北京东路2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曾长期在这里办公(吴玉林摄)

第一次走进这幢楼的那年,我17岁,瘦小怯弱。从上海县马桥乡一个邻近黄浦江的小村落,辗转了几辆公交车,来到了这里,路上花了2个多小时,到达时已是中午时分了。

我是来送稿子的。彼时这里是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所在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外滩,在我的心目中是遥远的。不光是距离,还在于心目中的那份高高在上,华丽、庄重和陌生。

电台农村部有我认识的一位年轻记者王烨,家住老闵行。那时他刚大学毕业不久,一次去我们村采访,便和我有了交集。而我自小对写作有着无比的热爱,而且心心念念地希望将来能进入媒体工作,于是在平日里就不断地试写各种各样的稿子,尤其是新闻稿。专程把稿子送到电台来,而不是通过邮寄的方式,是为了当面向编辑(记者)请教,就如同我去青年报社拜访陈保平老师那样。到底那时还没有接受正规的“科班”教育,都是在凭感觉写作,水准如何心中还是十分忐忑的。

我站在这幢被人们称为“广播大楼”的建筑前,填写了会客单后等待着王烨来接我。月洞形的大门两旁各有一根对称的圆形花岗岩石柱,极具古典意味,底部两层外墙用大块花岗岩石砌成,坚固结实。门岗是两名解放军战士,身姿挺拔,让一切变得神秘起来。“在外滩,当你走进一栋建筑,堤岸上的嘈杂之声被门切断,门厅里的光线照耀你,大楼里的空气包裹你,你顿时落入另一个时空,落入丧失自己方位的恍惚中。”数十年后,当我读到丹燕老师这段文字时,回想起当年的那一幕,突然有一种共鸣,那份感受是如此真真切切。

1996年10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搬迁新址前,电台同事合影(郭琪琪提供)

以我当时的阅历,根本不知这样的老建筑有着怎样的历史。上海外滩,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曾属于不同国家的建筑,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那是租界时期的产物。而广播大楼最初的名字叫做格林邮船大楼,又名蓝烟囱轮船公司大楼。它的大门按道理应该同周边的许多大楼一样,开在面朝黄浦江的黄浦滩路(即今中山东一路)上,但因大楼沿外滩的宽度较窄,所以把正门开在了北京东路2号。北京路原有的路基是上海开埠初通达黄浦江4条土路之一。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开始修筑从外滩到界路(Barrier Road,今河南中路)一段,并命名为领事馆路。

这里是赫赫有名的上海外滩一角。窥一斑而见全豹,外滩的历史就是由格林邮船大楼这样的建筑铺就而成,从最初屈辱的开端演变为如今的辉煌和自豪。而“外滩”一词的由来,最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是: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里”,河流的下游叫“外”。黄浦江进入上海老城厢后在陆家浜(今陆家浜路)附近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称其上游为“里黄浦”,下游为“外黄浦”。1840年前,外滩一带是上海老城厢外东北面的沿江滩地。芦苇摇曳、杂草丛生,还有潮湿的坟场,沿江是一条由纤夫们挥汗用脚踏就的小道。上海开埠后,外国人在此地域内沿江辟路,称面江一线为Bund,中文译作外滩,亦称黄浦滩。1918年上海英租界分区图等地图都标注为黄浦滩。直到1945年,才拥有正式路名中山东一路,沿用到现在。但对普通市民来说,外滩之名更为亲切,更为深入人心。


2023年5月起,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四季,我们邀请了上海戏剧学院闵行附属学校的青少年来诵读《申江记》。描写和记载黄浦江的各类书籍和文章特别多,有文史典籍,有学术研究,也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而《申江记》是首次以文史散记形式为黄浦江立传。从“水脉”探索“文脉”,深耕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式描绘了黄浦江旖旎多彩的自然风光,东西方文明互鉴图景和波涛汹涌千帆竞发的时代变迁,记录下上海从江南小聚落蝶变为国际性大都市的千年历程,为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生动而鲜活的注脚。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