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上海患者重症肺炎被AI误诊成普通感冒?这个“锅”,AI不背
解放日报 任翀04-08 07:00:00

近日,有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网传“AI医生闯大祸!上海一患者被误诊肺炎险丧命”的消息是不是真的?经核查,近期有不少自媒体以“AI医生”为主角造谣,这条消息正是其中的典型。

从读者提供的信息看,自媒体在信息网站发布“AI医生将重症肺炎误诊为普通感冒”的消息称,事件发生在4月5日,为了增强可信度,还表示“4月6日,澎湃新闻独家披露事件细节”。经核查,包括4月6日在内,澎湃新闻近期没有报道过任何“AI医生误诊”的消息。

自媒体的消息中还有很多漏洞。例如,消息本身不完整,行文更像是提供给大模型的编造提纲,只有关键词,没有阐述。

假消息看似有细节,但没有具体阐述,更像是提供给大模型的编造提纲。

而且,这些细节站不住脚。比如,消息提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张伟采访实录”,经核查,华山医院呼吸科主任不是张伟,而且没有名叫张伟的医生。消息还援引“4月7日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观点,但消息发布时间是4月7日下午,此时国家卫健委所有官方信息发布渠道都没有新闻发布会内容,最近一场新闻发布会实际在4月3日举行,主题为“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清明)有关情况”,不涉及AI诊疗。

种种迹象显示,这条消息是“谣言半成品”:自媒体捏造了事件,撰写了要求大模型虚构的细节;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最终公开发布的不是完整的谣言,而是谣言提纲。

进一步调查更是发现,这条消息背后是一批以“AI医生”为主角的谣言。在这些谣言中,“AI医生”已经闯了很多祸,除了误诊,还有致人死亡的“案例”。有的发生在上海,受害人家属获赔127万元,有的发生在北京,受害人家属获赔1.2亿元。经核查,它们也都是虚构的。

比如,自媒体称“2025年上半年全国AI误诊案例已经达到417起”,还说由权威机构统计;但现在才4月,没到“今年上半年”这一统计节点,权威机构也没有发布过类似的数据。还有自媒体称索赔案例是“全国首例AI诊疗误诊司法判决”,可压根就没有对应的法律文书。

自媒体所称的“AI诊疗误诊司法判决”无法找到对应的法律文书。

比较这些谣言还能发现,它们遵循相同的套路——既利用公众对医疗服务的关注,又利用公众对AI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不了解,编造故事,并加入“官方媒体报道”“权威机构统计”“行业专家分析”等细节,以获取信任。这些谣言往往充满戏剧性,制造矛盾,放大焦虑,以便推动网友扩散,帮助造谣者获得点击量和关注度。

其实,识别这类谣言并不难,因为造谣者捏造细节的做法好比“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要稍稍核查,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细节都是子虚乌有的。

所以,网友不要轻信“AI医生误诊”消息,而应客观看待“AI+医疗”。

一方面,随着AI技术的普及,“AI+医疗”是必然趋势。去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涵盖了医疗服务管理、基层公卫服务、健康产业发展和医学教学科研4大类84种具体场景,力求全方位发挥AI的优势。

但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场景中,AI发挥的都是辅助作用,包括一些官方媒体报道的“AI医院”,指的也是AI辅助诊疗技术的落地。例如,AI技术可以快速分析人体健康大数据,形成个性化的智能健康评估结果;AI可以更精准地比对CT影像,实现快捷的病例搜索等。

可见,“辅助”是AI医疗的一个关键词,包括辅助诊断、辅助决策、辅助治疗、辅助规划手术等;在医疗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旧是医生。

另一方面,对于AI医疗,国家和相关医疗机构态度始终明确:不允许AI取代医生进行诊疗或处方。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2年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中,对接诊、开方流程均进行了规定:其他人员、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

可以说,医生或医院用“AI诊疗”“AI开方”是严禁行为,病患及家属若发现类似现象,可以向主管部门举报。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公众更要避免的是在身体不适时,通过大模型问诊或参考社交平台“白大褂”介绍后自行判断病症,从而延误治疗。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