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毕淑敏:完成《昆仑约定》,人生才没有遗憾
上观新闻04-05 09:42:00

“只有完成《昆仑约定》,人生才没有遗憾!这是我对昆仑的约定,我写下了戍边战士们经历过的生死考验,他们征衣的胸襟里有个人情愫,更有军人责任。”毕淑敏对记者谈到她的长篇新作《昆仑约定》时说。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昆仑约定》是毕淑敏的第6部长篇,这是她融汇自己最重要的人生经历,精心创作的65万字长卷。“我终于完成了对一座山的承诺。我都七十多岁了,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把那些珍贵的、刻骨铭心的、必须述说的回忆,交给了这部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小说。”毕淑敏在新书发布会上诚挚相告,她从创作过程、军人使命、青春奉献等多角度,与作家梁晓声、评论家施战军等嘉宾展开对谈,打动着现场与线上的读者和听众。

《昆仑约定》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原戍边为背景,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个性鲜明、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军人群象。高海拔战区空气稀薄、物资匮乏、医疗条件简陋,戍边战士们直面种种挑战,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毕淑敏以亲身经历为底色,将时代风云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戍边战士理想主义的生命情怀。在昆仑之巅,他们以年轻生命丈量信仰的高度,以青春热血捍卫祖国的疆域。作家梁晓声认为,《昆仑约定》是作家倾注深厚感情的作品,是一部在长篇小说题材上填补空白的作品,毕淑敏以亲历性的生命体验书写亲密战友的生,敬爱之人的死,这部反映高原战区年轻战士生活的长篇小说,对当代文学军旅题材创作有着特别贡献。

绘成长卷:四次住院、三次急诊

十六岁那年,毕淑敏怀着满腔热血,从首都北京奔赴西藏阿里边区当兵。她心怀理想主义迎面相遇的是祖国的辽阔疆土,还有高原的严寒缺氧……她与年轻的战友们一起,不畏艰苦的生活、简陋的医疗条件,以青春热血守护祖国边疆。从那时起,“昆仑约定”中的故事便开始了,她为什么选择在70岁时才开始创作这部小说?

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作家充沛的情感、旺盛的精力与写作技巧,创作《昆仑约定》是毕淑敏埋在心里几十年的种子,也是她对巍巍昆仑许下的承诺。毕淑敏对记者表示,“为什么我中青年时没有写,是担心自己写得不够好,技艺不够,不能将那些内心的震颤,深厚的感情表达清楚。我想尽可能延后至人生暮年,有更从容的心态,来认识往日经历,更成熟的技艺来完成小说。岁月不饶人,步入70时,我选择开始创作。写长篇有点像跑马拉松,路程很长,且不可松懈,如果再推迟,我担心自己精力不济,写不完了。”

《昆仑约定》回溯半个多世纪前的高原战区历史,毕淑敏叙写的是自己亲历的真实生活,刻骨铭心的情感,从生活积累、小说素材来说都很丰富,很扎实,这对于成熟的作家来说是不是可以驾轻就熟?

然而,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非同寻常,当毕淑敏写完《昆仑约定》初稿的最后一句,感觉身体极度不适,只得星夜赶往医院急诊。诊断结果是病情严重,需要住院治疗。毕淑敏表示:“我当兵的时候是最高等级的身体素质,所以才把我分到西藏去,这么多年我几乎没住过医院,但是这部长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一共住了四次医院、三次急诊,医生甚至报了病重,但是我真的不害怕,最重要的是,我的《昆仑约定》第一稿完成了。”

生死考验:军人使命、战友情深

《昆仑约定》塑造了在雪域高原守卫边疆的官兵群像,特别吸引读者关注的是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青年军人形象。郭换金、景自连、楚直、潘容、麦青青……他们的青春在高寒缺氧中绽放,他们的意志在艰苦危险中磨练,他们心怀神圣的使命,在守卫祖国疆域中奉献着青春力量,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在战友情深中也憧憬着纯美爱情,于是使命与感情的交织也是他们面临的真实挑战。

“高原上的每一次出发,都生死未卜。”“军人的爱,一经说出,便是泰山压顶。天崩地裂后,绝不可能云淡风轻回到原点。”危险并不遥远,牺牲不是传说,毕淑敏以沉稳有力的笔触展现了年轻的战士们在“世界第三极”的严酷环境中,在守卫国界的生死瞬间,勇于奉献的家国情怀。毕淑敏在推进小说情节,展开故事脉络中,有着医学的理性与冷静,文学的敏锐与温暖,她塑造人物时,贴近青年战士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恪守军人的使命,克制个人的情感,她从展露他们内心的波澜中,细致描画出人物的成长曲线。他们有着不负使命的“英雄主义”的坚定,也有青春成长中对自我的探索,他们不是头戴光环的超人,而是有血有肉有的年轻人。女卫生兵郭换金与景自连之间跨越生死的爱,郭换金与楚直、潘容等战友间经受各种考验的深情,吸引着当代读者的心灵对话。

《昆仑约定》的情节黏性强,人物群像描写和深层意蕴处理出色。评论家施战军分享了他的阅读体验,“人文社希望我对小说提出修改建议,我开始阅读《昆仑约定》的时候,带着评论的专业眼光,后来读着读着,我整个人全被带进这部小说,情绪、情感、心跳都跟着小说的节奏走。” 毕淑敏以平稳有力的语言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战士们怀着理想主义守护边疆尽情奉献,这是一部戍边军人壮丽青春的回忆录。

如何让戍边战士的理想情怀、青春憧憬跨越时代和岁月,直抵当代读者的心灵?毕淑敏的回答是以艺术的真实写出人性的深度,写出在各种考验下,军人的使命与情感,展露温暖、丰富的人性。她在城市的中心处,按下静音键,住进了养老公寓,让自己化成“隐身草”,只存书写昆仑往事的决心,军人与神圣使命不变的约定:以青春的生命保家卫国,守护万家灯火。他们为了使命,不惜牺牲个人的爱情,有的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毕淑敏说:“我在小说的书写中,重新潜入十六岁半的心灵,寻觅温暖与光明。我的工具是我的体验、我的记忆、我的大脑、我的手指,我的心肝脾肺肾……”终于记忆中的往日故人,在她的书写中慢慢地鲜活起来,“在雪域高原野外露营时,战士们绝不脱下征衣,不顾死亡威胁,随时准备一跃而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投入战斗……我把记忆汇总成述说。那些字句氤氲凛冽雪气,激励我向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