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3秒生死线:小米SU7事故背后的人机共驾“死亡灰区”
第一财经04-04 21:04:23

在“3·29小米SU7爆燃事故”中,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回复信息,驾驶员从当天晚10点44分25秒接管NOA,到26秒~28秒之间车辆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时间仅在3秒以内。

这么短的时间,她是惊慌失措,还是大脑一片空白?抑或是这场事故或许根本没有给驾驶员预留足够的时间去酝酿情绪,更遑论理性思考去躲避这场事故。

从这场燃爆事故发酵至今,市场仍存在诸多疑惑待解,其中主要的质疑就包括从智驾切换到人驾,再到发生事故,中间仅预留了2~3秒给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小米SU7的人机共驾是否存在“死亡灰区”?

人机交接存在“死亡灰区”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小米此次燃爆事故中,车辆先是提示前方有障碍,并发出减速请求及开始减速,当驾驶员在得知这些信息后,几乎会下意识地去做“接管车辆”这个动作,而一旦驾驶员接管车辆,那么车企就可以从这场事故中撇清责任。但事实上,从人接管车辆,到事故发生,中间预留的时间根本不够采取理性措施规避车祸。

此次事故中,驾驶员在接管车辆后,存在向左向右打方向盘的举动,最终车辆撞向了水泥护栏。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李颜伟也向记者表示:“我认为驾驶员接管是下意识动作,是人在交通事故前作出的生理本能反应,驾驶员也无法控制。无比残酷的事实是,很多人相信智能驾驶,也在高速上放手使用NOA功能,但只要驾驶员看到事故即将发生,都会条件反射地去介入驾驶,NOA就会记录到人员接管车辆,在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上,司机很可能被认定为主要责任人。”

从驾驶员对小米SU7的智驾采取完全信任的那一刻起,似乎智驾切换人驾的“灰色地带”就已存在。

“这个‘灰色地带’几乎是不可能避免的。”一位要求匿名的车企高管向记者表示,在机器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一定会交给人来处理。就目前的法规来看,不管是加了几个激光雷达的车型,智驾等级最高也仅是L2+,发生事故后负责方还是驾驶员。虽然目前有车企宣传已经具备L3的能力,并宣布了L3级智驾量产计划,但在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之前,这也是车市极度“内卷”下的另一场营销战。

为了避免人机共驾所导致的“灰色地带”的发生,上述高管称,从车企的角度来说,一定要把智驾安全机制建立完善,能够保证人车共驾切换时,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反应。比如在道路前方有状况(包括道路施工、进入收费站等)时,车辆应该提前1000米左右提醒驾驶员,并要求驾驶员接管。

另外,智驾安全机制还应该包括,在车内摄像头检测到人眼离开,或者双手放开方向盘,车辆就要发出提醒,要求驾驶员接管方向盘;当驾驶员违反智驾限制措施达到一定次数,车辆就会开启惩罚机制,包括一定时间内不再允许驾驶员使用智驾。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对小米的“2秒预警”表示质疑,并称脱眼脱手的情况下,欧盟L3的要求是需要提前10秒,才能把一个处于分心状态的驾驶员回到驾驶状态。他还指出:“部分车企因考虑到监管率过高会影响用户体验,从而‘阉割’部分安全提示。”

根据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从智驾系统介入请求发出到驾驶员成功接管,应保证10秒及以上的时间。然而,这并非强制执行标准,且现实中汽车的感知能力也很难做到如此充分地提前识别。

安全不该分高低配

此次小米SU7燃爆事故中,市场还有声音认为短至2~3秒的人机交接“灰色地带”问题,事实上可以通过加强智驾安全冗余来缓解。比如若出事故的小米SU7加装了激光雷达,那么留给驾驶员的时间可能更长。

此次发生事故的小米SU7是最低配的标准版,采用的入门级纯视觉智驾方案,其智驾硬件包括1颗算力为84TOPS的英伟达Orin N芯片,1个毫米波雷达,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无激光雷达,与小米SU7的中配和高配车型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根据小米汽车官方参数配置表,小米SU7中高配均配备了两颗英伟达Orin芯片,总算力达到508TOPS,是低配版本的6倍,另外还配备了一个激光雷达;在智驾操作系统方面,小米SU7中高配采用的是小米HAD智能驾驶,而低配采用的是小米Pilot Pro。

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在使用行业最领先的端到端,或者通过Transformer做BEV架构,至少今天的摄像头在深夜没有光线下,看到的距离只有100米出头,而激光雷达在任何没有光线的情况下可以看到200米。

此次小米SU7爆燃事故发生前,车速达到116km/h时,折算每秒行进距离约31米,按纯视觉智驾最大探测距离200米计算,从智驾系统识别、判断风险预警到事故发生,期间总共也不过6~7秒时间,而这还是建立在理想的环境状态下。

而此次事故发生在夜间,假设纯视觉方案探测距离进一步缩短到100米,那么留给车辆提醒和驾驶员接管的时间总共也只有3~4秒。

但是汽车智驾的安全冗余需要成本,比如一颗激光雷达价值往往在千元以上,远高于摄像头成本。速腾聚创相关技术人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量产激光雷达的成本已降至500美元(约合人民币3640元)以内,预计到2025年部分新产品的成本将降至200美元以内(约合人民币1450元)。

在汽车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一颗激光雷达对车企而言无疑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

但在小米SU7燃爆事件后,智驾安全冗余和成本之间的权衡将成为车企必须面对的市场课题。因为不同于汽车的“冰箱彩电大沙发”,智驾直接关系到生命安全,在生命安全不分高中低配的背景下,车企将搭载在车上的智驾方案分为高中低配并不合理。

相比车企大喊的“全民智驾”口号,当下市场更愿意听到的是“全民标配”的智驾。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