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金山朱泾:60名少年捧“红书”,以青春之声接续薪火“种”新芽
东方网04-03 14:09:15

4月2日,朱泾镇以“赓续薪火祭清明 文明新风润乡土”为主题,在金山公园烈士陵园和红菱苑小区广场同步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通过红色故事宣讲、生态追思实践、文明新风倡导等多元形式,既传承传统文化,又以鲜活案例让革命精神与时代共鸣。

“紫金新芽”破土:青春之声讲述红色记忆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1929年3月10日,在松江西河庒刑场,李一谔神态自若、视死如归,将自己的年龄定格在31岁,却将革命的种子永远地传播在中华大地上。”在红菱苑小区广场,年近70岁的李一谔烈士亲属高峰声音哽咽,讲述伯父的壮烈故事。台下,佩戴着红领巾的学子们凝神倾听,他们手中的《红色故事集》是朱泾镇首本系统梳理本土红色记忆的故事汇编,书中收录了“棺材里的秘密”“上海工运秀苗黄珊臣”“严长荣勇擒马匪”等金山革命故事,每一页都镌刻着先烈的热血与信仰。

未来,来自全镇6所中小学的60名学生将以“紫金新芽说”宣讲团成员的身份走进校园,用同龄人的语言讲述历史。

“英雄也有无法兼顾小家的遗憾,但信仰让他们选择无畏地奔赴大义。”10岁宣讲团成员成子墨指着册子中《特殊身份的毛局长》故事里的一段话——毛福轩在遗书中写道:“余为革命奋斗而牺牲,对于己身毫无挂虑。对于家庭,上不能侍父母,下不蓄妻儿,此乃终身遗憾。”同学鲁天乐补充道:“书里的每个故事都像一盏灯,我们要把它们点亮在更多人的心里。”   

“思念之树”萌芽:一株幼苗承载千言万语 

在红菱苑广场东侧的“思念之树”种植区,春风轻拂新翻的泥土,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青草香。12岁的陈欣诺将一张橙色手绘卡片系上枝头,卡片上用彩铅笔画着一颗爱心和几枚青团,字迹工整写下:“致先烈:山河无恙,如您所愿”!”

活动现场,20余株海棠与松柏树苗错落扎根,五颜六色的卡片随风轻摆——“老太婆,我种下了你喜欢的海棠”“外公,我学会跳绳啦”……每一张卡片都是生者与逝者跨越时空的私语,将思念凝成具象的绿意。

一旁的长桌上,社区志愿者带领居民揉捏艾草面团,蒸腾的热气裹着清香。“寒食禁火是为敬畏自然,如今我们用植树寄情、鲜花追思,既是传统的延续,也是文明的进步。”社区学校讲解员李吟薇捧起一枚青团,向围观的孩子们讲述习俗的演变。   

烈士陵园回响: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

下午3时,金山公园烈士陵园内松柏肃立。党员代表、青少年代表手持白菊,轻拭墓碑上的尘土,将鲜花摆成跃动的火苗形状,花瓣层叠舒展,在春风中摇曳生辉,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种”。崭新的烈士长廊前,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吸引众人驻足——1954年,薛文淑作为中共一大会址的关键见证者,协助复原会场景貌。照片下方引述她的历史发言:“代表们围坐在这里,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历史的重量,藏在这一个个故事里。”一名前来追思先烈的朱泾青年凝视展板感慨。他的同伴举起手机扫描二维码,一段音频随即播放:“1948年早春,有一支队伍行进在山区小路上……”声音与陵园上空的鸟群共鸣,仿佛穿梭百年时空。   

活动尾声,党员代表齐声朗诵原创诗歌《清明,在春光里行走》:“珍惜当下,不负这岁岁年年,我们在清明的路上行走,缅怀过去,也憧憬未来让温暖与希望,在血脉中长流在每一个春天,续写生命的意义……”深情的表白随风荡开,完成一场无声的传承仪式。 

“本次活动既是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鲜活载体,也‘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朱泾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负责人表示,“《红色故事集》的编纂是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的精心梳理,而‘紫金新芽说’青少年宣讲团的成立,正是‘老故事+新表达’的创新实践。未来将继续通过‘历史+实践’的融合模式,让革命精神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生。”

(朱泾镇供图)

作者:殷洁如 黄丽春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