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当奇兽从典籍“跳”进现实,一起踏上奇幻“书海历险”
上观新闻04-02 07:00:00

深藏于书阁的典籍,如何变得“有意思”?当麒麟、凤凰等奇兽从古书“跳”进现实,变身国风动画的主角,是怎样的奇妙景象?一场别具一格的动物主题展览日前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揭幕,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展览以“奇兽传奇”为主题,深度挖掘上图馆藏典籍背后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让记载于文献中的动物“跃然纸上”。

这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创新探索。从《诗经》《周礼》到《卤簿图》《营造法式》,再到《坤舆图说》《职方外纪》……50余种典籍陈列于展厅,以生动的展览语言讲述麒麟、狮子、犀牛、凤凰、鲸和龙六类奇兽的历史与传说,搭配趣味十足的多媒体展项,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东西文化交融的源远流长。

麒麟形象不断演化,见证着中华文明从未间断

据统计,留存至今的中国古籍有八万余种,里面留下了许多有关动物探讨。以《周礼》为例,虽是一部礼制之书,却对动物的形态和特点有着细致的描绘,依祭祀、生态等将动物分作“六畜”“五虫” 等类,折射出先秦以用致知的物类认知逻辑。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用“比”“兴”手法描绘了大量动物,总计出现109种。孔子敦促学生学习《诗经》,称其能“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上古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奇异怪兽75种,展现了古人充满想象力的精神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们的世界观。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说文解字》收录了四百余个虫、鱼、鸟、兽、畜类动物名,是研究动物名词发展演变至关重要的原始材料……

追溯相关的典籍和文物可以发现,奇兽的形象并不固定而是不断发生着变化。比如,象征祥瑞的麒麟,在秦汉时期的造型特点是头长独角,形似鹿或马,《尔雅注疏十一卷》写道:“形状大如马,有一只像鹿一般的角。”六朝至隋唐时,麒麟的角尖变弯曲,并演化出翅膀。宋元之后,麒麟的造型则逐渐转变为龙头鳞身的形象,在《三才图会》中以“龙化”的面貌呈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形象演变,在明代初期时出现了一段小插曲。长颈鹿,这来自遥远非洲的真实动物,一度占据了“麒麟”的称号。永乐年间,郑和多次被任命率舟师出使南海西洋以至西域诸国。其间,途经的国家进贡过多种“殊方异兽”,其中就有被称为“麒麟”的长颈鹿。明朝最后一次“麒麟贡”之后,整个清朝再没有引进过长颈鹿。这支绵延200多年的插曲固然精彩,但并没有最终改变麒麟的形象。麒麟,就这样在漫长时光里不断演化,见证着中华文明从未间断。

差异与融合,东西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而外来狮子是如何踏入中国,并融入本土文化,成为中华民俗文化中堪与龙凤并列的又一种灵兽?展览给出的答案是,这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与世界,“殊方异物” 的狮子和狮子文化正式被国人所认知。无论是《营造法式》中的“望柱头师子”,还是《信西古乐图》中的唐代舞狮场景,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无处不在的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亦创造了许多与狮子有关的寓言典故。比如,在全世界流传两千五百余年而经久不衰的《伊索寓言》中,狮子作为故事主角占有很大的比例,体现了——不同的文明,相同的“百兽之王”。

文化有共通之处,也有差异。以鲸鱼为例,中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想象:中国传说中记载鲸鱼的游动如同群山移动,是一大奇景,实际上是抹香鲸科动物的肠内分泌物的龙涎香,被古人认为是神秘的海中龙的涎沬凝结而成。而在中世纪西方文献中,鲸类被描绘成危害船员安全的“海怪”。

“尽管大部分典籍成书年代久远,但其中蕴含的信息与传递的价值依旧充满活力。以恰当方式阐释,典籍与普通观众的距离并不遥远。”策展团队负责人表示,作为“典籍有意思”系列展的首场,“奇兽传说”力图展现典籍版本价值以外的另一层内容价值,让年轻观众进一步了解上图的馆藏。为此,策展团队与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师生合作,结合典籍,为奇兽专题创作八组不同形式的多媒体互动装置。观众可欣赏古色古香的原创动画短片,与灵动的狮子共舞,或置身于神奇的幻想森林之中……展厅现场还设置多处现代出版物阅览点,让典籍不再遥不可及。围绕展览推出的学术讲座、艺术工坊、亲子阅读会等活动,则邀请大中小读者化身“典籍侦探”,一起踏上奇幻的“书海历险”。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