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吃青团,一定要当心啊!丨健康总动员
今日闵行03-30 11:33:21

清明将至

青团作为节令食品深受喜爱

然而青团质地黏糯

食用不当可能导致气道异物梗阻

尤其是老人和儿童

气道异物梗阻是一种突发且极其危险的状况

掌握其急救知识至关重要

本期嘉宾

闵行区急救医疗中心急救医生胡俊杰

气道异物梗阻为何如此危险?

气道异物梗阻是指异物进入气道(喉、气管或支气管),导致部分或完全性气道阻塞的急症。气道异物梗阻分为两类:

一是完全性梗阻:异物完全阻塞气道,患者无法说话、咳嗽或呼吸,可能迅速意识丧失并死亡。

二是不完全性梗阻:异物部分阻塞气道,患者仍可咳嗽或有喘鸣音,但通气受限。

异物会刺激气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气道痉挛或肿胀;尖锐或较大的异物可能直接损伤气道结构,甚至刺破血管或脏器。

它具有快速致死性:完全性梗阻可在数分钟内导致窒息,引发脑缺氧和心脏骤停。研究表明,未及时解除梗阻的患者可能在4—6分钟内因缺氧死亡。

还有并发症风险:异物滞留可引发阻塞性肺不张、肺气肿、肺炎或肺脓肿。急救操作(如腹部冲击法)可能造成肋骨骨折、内脏破裂或妊娠期流产。

如何快速识别气道异物梗阻?

1.如果出现突然的剧烈呛咳、反射性呕吐、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应考虑气道异物梗阻的可能性。

2.由于缺氧,患者的面色和口唇可能会变为青色或紫色,这也是气道异物梗阻的典型表现。

3.患者会表现出极度的痛苦和不适,可能会用手掐住自己的颈部(呈“V”字状),试图缓解梗阻带来的压迫感。

4.当气道被完全阻塞时,患者无法发声或咳嗽。如果梗阻长时间未得到解除,患者可能会因缺氧而失去意识,甚至导致昏迷和死亡。

对于意识尚清的患者,我们可以直接询问其“你被卡住了吗?”如果患者点头示意,则证明为气道异物梗阻。

6.webp.png

导致气道异物梗阻的常见原因

饮食不当:进食时说话、大笑、匆忙吞咽或未充分咀嚼食物等行为。尤其是在食用坚果类如花生、核桃,硬糖或果冻,带骨肉块等。

儿童行为和发育特点:3岁以下幼儿,因口腔控制能力差、好奇心强,常将异物放入口中探索,如积木、弹珠、硬币、纽扣电池等,哭闹或跌倒时容易误吸入气道。

老年人吞咽功能障碍:衰老导致的吞咽反射减弱、牙齿缺失、唾液分泌减少。中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吞咽协调性。当进食黏稠食物(如糯米制品)、服药时干吞、佩戴假牙松动,就会容易出现气道异物梗阻。

意识障碍或醉酒状态:昏迷、醉酒、麻醉未苏醒时容易将呕吐物误吸,尤其呕吐后仰卧,容易出现误吸入胃内容物导致窒息死亡。

5.webp.png

发生气道异物梗阻该如何急救?

成人及儿童(1岁以上)识别症状:患者突然无法说话、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或用手抓住颈部。

鼓励咳嗽:若患者能发出声音或咳嗽,鼓励其自主咳嗽排出异物,避免干预。

海姆立克急救法(腹部冲击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绕其腰部。一手握拳,拳眼(拇指侧)对准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约2厘米),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每次冲击动作独立、有力,间隔清晰,避免持续按压。重复冲击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若患者失去意识: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拨打急救电话)。将患者平躺,开始CPR(心肺复苏)。

孕妇或肥胖者:若无法进行腹部冲击,改用胸部冲击法(位置在胸骨中部,避开剑突),动作与腹部冲击类似。

3.png

婴儿(1岁以下)识别症状:婴儿突然无法哭喊、呼吸困难、面色发绀。

拍背+胸部按压法

背部拍击:将婴儿俯卧于施救者前臂,头低于躯干,用手固定头颈部,用掌根在肩胛骨之间连续拍击5次。

胸部按压:翻转婴儿仰卧,用两指(食指和中指)在胸骨下半段(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快速按压5次,深度约为胸廓厚度的1/3。交替进行拍背和按压,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意识。

若婴儿无意识:立即开始婴儿CPR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

4.jpg

自救

当无旁人帮助时:用腹部抵住坚硬物体边缘(如椅背、栏杆),快速向内上方冲击腹部。或弯腰扶住固定物体,反复冲击。

若无法站立:躺下用拳头或物体边缘压迫上腹部,试图排出异物。

925c8ad0a354433a96b5c6b929578c9f.jpeg

气道异物梗阻急救的常见误区

1.盲目用手清除口腔异物:不要盲目地用手指去清除口腔异物,以免将异物推入气道深处,需要手术取出。

2.忽视轻微症状:即使患者表现为轻微的气道梗阻症状,也要重视并采取适当措施,因为症状可能会迅速恶化。

3.不正确的施救姿势:在进行腹部冲击法时,施救者要确保姿势正确,避免用力过猛或位置不当导致其他伤害。

4.忽略后续检查:即使异物成功排出,患者也应到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以防出现并发症。

5.混淆气道梗阻和食道梗阻:食道异物梗阻不能按气道异物梗阻的排出方法进行施救,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6.拨打急救电话:在进行急救的同时,应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便专业医护人员尽快到达现场提供进一步救治。

7.jpeg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