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
正宗苏州评弹、“AI+中药”…上海这个区花式玩转城市美育体验
上观新闻03-29 17:59:00

到“网红”商场听一场铜管交响乐,在家门口听一曲正宗苏州评弹,体验一番非遗丝绣技艺,再观看一场“AI×版画”展览——3月29日,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长宁区专场活动亮点纷呈,不仅首次将主会场设在人气颇高的上海荟聚商场,更延续了全面联动区级文化场馆、10个街镇场馆的传统,举办了覆盖全区、总计近60场文化惠民活动。

当天,位于上海荟聚主会场的活动在“铜乐工坊铜管交响重奏乐团”带来的多首耳熟能详的轻音乐节目中拉开序幕。荟聚商圈内同步开展了文旅市集活动,以长宁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主打,搭配以“中药铺”场景为特色的玩具品牌快闪,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场景结合,吸引来到商圈休闲、过周末的广大市民游客。“非·长传习工坊”、“ART邻里空间”、公共文化“新空间”、“文化项目主理人”等长宁新推出的4个文化创新项目也于当天揭牌。

主会场之外,长宁的区级文化场馆和10个街镇通过展演、展览、培训、讲座等多元表现方式,共同打造了“文旅商体展”的融合场景,吸引上万市民来到线下参与各类文化与美育活动。

喜爱插花,可参与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与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馆共同举办的“春华秋实——插花雅集”美育花韵雅会,了解插花这一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的演变,在花香中感受生活的诗意与远方。

同一时间,苏州市评弹团中篇弹词《古城青春》在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上演,以“一只桶、一口井、一块匾”串联起苏州城的烟火故事。评弹爱好者们可在吴侬软语中感受传统曲艺的隽永魅力。

长宁非遗中心则以“非·长传习工坊——上海丝绣体验课程”为平台,为市民打开传承非遗的新窗口。在长宁非遗传承人叶伟娜、姜文魁的指导下,参与的市民不仅学到了丝绣“三理合一”的技艺核心,更亲手体验了丝绣创作,在经纬交织中触摸海派丝绣文化的匠心。

在长宁区图书馆,读者们在“兰韵书香”昆曲剧目导赏活动中,聆听并观看了上海昆剧团表演艺术家和优秀青年演员对《牡丹亭》等经典昆曲剧目的片段赏析、角色解析与互动体验。观众们在“讲座+体验”的场景模式中,步入昆曲的诗意世界,沉浸式体验这一“百戏之祖”的雅韵。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市民文化节期间,长宁区还以“文化+科技”为切入点,打造沉浸式的美育体验。

3月29日上午9时,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与北新泾街道联手打造了一场主题为“苏河源起•沉浸城市故事会”的亲子Citywalk活动,15组亲子家庭从长宁非遗中心出发,沿苏州河畔开启了一场亲子共学的文化探索之旅,以AI科技串联中医药文化与城市记忆。活动中,孩子们通过“五感识药”盲盒探秘,触摸、嗅闻、观察中药材,深入了解中药特性,还参与了科技艾灸、AI华佗面诊、赛博诊脉、中草药种植、AR(增强现实)识别中草药等融合了传统与科技的体验环节,感受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同一天,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一楼的虹桥半岛版画艺术中心和二楼的虹桥当代艺术馆,还分别开展了围绕AI和版画主题的“来自春天的艺术共鸣--AI携手版画创想之旅”以及“AI×版画:智能时代的艺术融合探索交流会”。

“AI携手版画创想之旅”将前沿的AI科技与传统的版画艺术相融合,利用数字科技生成春日灵感图案。参与者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剪、撕等操作,将AI提供的春日元素组合形成镂空画面,再借助丝网印制技术,创作出一幅色彩鲜明、饱含春天气息的版画作品,感受科技赋能艺术的魅力。

“AI×版画”交流会以版画艺术在智能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由“从木刻到数字——第四届长三角中青年版画家邀请展”的策展人、专家、展品作者以及观众相互进行交流问答,经由文化云直播等方式同步开展线上互动,通过数字化手段扩大版画艺术的影响力。

在长宁区的10个街镇,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也共绘了一幅“城市美育日”的精彩画卷。

天山路街道携手虹桥当代艺术馆举办了“共绘长宁未来”市民粉画写生,10位艺术家带领市民用粉画记录了城市建设场景,定格城市更新瞬间。此外,还有新华街道“穿越光影旋律”音乐会、江苏路街道“豫韵流芳”豫剧展演、华阳路街道“凝聚力工程”微展览、虹桥街道“童阅启智”科普阅读、北新泾街道“金玉镶嵌”技艺导赏课、周家桥“非遗盘扣编织”体验、仙霞新村街道“考古迷踪”桌游、程家桥街道“非遗捶草印花体验”以及新泾镇的江南丝竹展演等一系列社区文化活动,为老百姓带来家门口文化大餐的同时,开启美好的春日城市文化之旅,让城市美育的浸润变得更加触手可及。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