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余隆谈“上海之春”开幕式演出:五十年后回看今天,我们能为时代留下什么?
上观新闻03-22 13:07:00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明天23日晚,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演出将以“和平向未来”为主题,由音乐总监余隆执棒上海交响乐团、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上海音乐学院音教系混声合唱团,联袂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声乐艺术家廖昌永、男中音张功浩、琵琶演奏家李胜男、歌唱家陈剑波和陈家坡、女高音李秀英上演交响合唱《红旗颂》、音乐抒情诗《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及《黄河大合唱》三首作品。

廖昌永在排练现场(董天晔 摄)

红色旋律 经久不衰

今年也是管弦乐序曲《红旗颂》诞生60周年,作曲家吕其明将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重新修定,为全国80多家职业交响乐团提供统一的演出版本。迄今为止,《红旗颂》已有包括钢琴独奏版、铜管乐版、合唱版、儿童版甚至考级版在内12个版本。之所以在94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吕其明说:“我只有一个想法——我们的人民群众、广大的爱好者是真的喜欢《红旗颂》,因此我要用不同手法、风格和表现形式来创作,以此满足不同层次群众需求,让大家都能来演奏。”

虽说《红旗颂》在中国舞台已经回响了一甲子,但在最初,它也曾是“上海之春”的新人新作。在余隆看来,“满足‘音乐动人’、‘技术成熟’、‘创意出新’三个标准,才能算是好的‘新人新作’。”“上海之春”不仅是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音乐人才风貌以及中国音乐精品佳作的舞台,也是扶持新人新作、孕育中国原创音乐的摇篮。“时代不断前行,经典固然会被不断演绎,但艺术的生命力需薪火相传的推动,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他认为每个当代音乐人都应该思考,“五十或者一百年后,当后辈来回顾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又为时代留下了哪些音乐印记?”

《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为大型合唱队与交响乐队而作》由作曲家陆在易据赵丽宏的同名长诗创作,这也是余隆一直想要演绎的作品。排练时,他和男中音独唱、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就歌词节奏、戏剧张力、音乐表现等细节“一抠再抠”。

濮存昕的朗诵让人震撼

“黄河”一响 热泪盈眶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被光未然的长诗深深打动后,有感而发的激情之作,家国危亡时刻的呐喊,传唱至今数十年,已然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音乐符号。其中配乐诗朗诵段落《黄河之水天上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濮存昕担纲,他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奏响这部作品,我们站在舞台上,也是立于时代高点,告诉众人,哪怕面对当下的困难与诸多不确定,仍要继续往前走!”

余隆指挥过《黄河大合唱》很多遍,这次同濮存昕合作,被其舞台感染力所震撼。“朗诵是语言的艺术,那种如浪潮般涌向你的情感力量,让人感受到源自心灵的震颤。”他感慨于濮存昕对戏剧舞台的掌控和对情感的渲染。最后篇章,他甚至不由自主地颤抖,不得不让音乐跟随其节奏,走向看似平静实则充满张力的尾声。

这并非是余隆第一次被这部作品打动,无论是钢琴协奏曲《黄河》还是《黄河大合唱》,都让他被丰富的感情层次和雄壮的音乐意境撞击。2005年,余隆携手钢琴家郎朗率中国爱乐乐团全球巡演至纽约林肯艺术中心,返场曲目就是钢琴协奏曲《黄河》,“当时演出商觉得不可思议,哪有返场演奏完整乐曲四个乐章的?而且钢琴独奏是在上半场,返场选《黄河》意味着下半场演出完要重新把钢琴搬上来。但我们就是这样做了。”

排练现场

余隆至今记得谢幕时观众起立鼓掌的盛况:“台下很多观众都眼含热泪,这是一份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黄河》的灵魂是作曲家的爱国心。它将爱国情感化为旋律,又将旋律化作力量,所以,它不仅能钻进人心深处,也能让人一边流泪一边获得精神慰藉、情感共鸣。很多有海外经历的人都说,无论走到哪里,《黄河》的旋律一响,中国人的心就凝聚在了一起。

选稿:郑闻文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