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闵行这座公园正式揭牌!还装上了气象信号灯
今日闵行03-22 10:35:16

百叶箱、雨量筒、风向仪、风力仪等气象观测设备看似平凡,实则蕴含着精妙的科学原理,它们如同气象预报的“眼睛”与“耳朵”,精准捕捉着大气的细微变化,而这些专业仪器出现在上海市首个气象主题公园——古美气象科普公园里,供市民体验观察。

3月21日,“3·23世界气象日”上海专场暨虹桥枢纽气象党建联合体展演活动在这里举行。活动以“党建聚力推动发展,携手缩小预警差距”为主题,通过科普、互动与文化体验,让市民们边学边玩。古美气象科普公园暨预警信号灯也随之揭牌启动。

今日闵行缩小早期预警差距 2025年世界气象日上海专场举行#上海闵行记者:徐悦摄制:庄辰昊视频号该视频号不可引用

公园里安上了预警信号灯

“暴雨红色预警时,这个灯柱会闪烁,居民散步时一眼就能看见。”在古美气象科普公园揭牌现场,工作人员向围观居民演示新安装的预警信号灯系统,这套系统能实时显示暴雨、大风等预警信息,增强公众关于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我们设置了2个雨量监测点,覆盖6.5平方公里,可以实时看到古美辖区哪一侧雨量更大,风向走势是什么样。”古美路街道城运中心主任顾琼介绍,再结合城运中心的防汛防台应急预警机制,古美定制版本的预报可以预测并及时清理路面积水点。

这座由老旧社区公园改造的科普基地,将气象观测设备“藏”进绿化带,把防灾知识印上休闲步道,成了周边居民的新去处。

接下来,闵行区气象局携手古美路街道,以建成“七个一”项目——一个校园气象站、一所气象示范学校、一座气象科普公园、一座气象科普馆、一个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古美路街道专屏、一条气象路和一节气象特色党课为依托,打造气象服务赋能基层治理的创新模板。

据介绍,自试运行以来,古美气象科普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在7米巨型温度计前,市民们纷纷驻足观看,这个实时显示气象预警的巨型装置成为现场的焦点之一。“现在带孩子来公园,既能游玩又能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现场居民王女士兴奋地说。

公园围墙上,一张像钢琴键一样的图表也让王女士印象深刻。这是徐家汇观象台的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了从1873年到2023年的年平均温度变化曲线。“我和孩子根据自己的出生年份,找到了当年的年平均温度,挺有意思的。”王女士说。

气象种子在校园生根发芽

气象科普不仅在社区刮起流行风尚,更吹进校园浸润人心。在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有一座特别的“校园气象站”,还有一个数字气象站社团。社团成员曾走进上海气象博物馆,亲身体验了天气预报从数据收集、细致分析到最终预报发布的全过程,在心中种下了探索科学、敬畏自然的种子。

图片

包括实验西校在内,闵行已建有14个校园气象站,有6所学校先后获“全国气象特色教育学校”奖项,1位校长获“2023年全国气象教育优秀校长”称号。

“在学校为我们开展的气象拓展课上,我看到了一种制作精密,可大可小的装置。受到它和AI技术的启发,我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利用编程技术、单片机、传感器和显示器等工具,制作出一个可以测量区域气象微环境的AI智能‘气象站’。”七宝二中学生叶羽轩尝试为气象插上创意的翅膀,他还将参与复旦大学气象科普营活动,和更多学子交流共创。

气象的万千气象,既是自然的抒情诗,更是科学的启示录。现场,上海第三届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暨首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校园气象科普科创大赛正式开启,首次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纳入活动范围。大赛共设置气象知识竞赛、气象主播秀、气象科创与科学考察三大主题活动,鼓励参赛选手用AI进行与气象相关的古诗词、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景制作和演播。

当气象融入科技与文化

现场,虹桥枢纽气象党建联合体特色展位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学生自创的“天气小问号”手册趣味横生;气象扑克牌用54张牌揭秘风雨雷电,寓教于乐。在百年气象互动体验区,市民们可以触摸中国第一台探空仪,见证“会飞的气象小能手”的神奇本领,还可以化身雨量观测师,操作百年“雨水收集魔法器”,感受气象观测的奇妙。

虹桥枢纽气象党建联合体的成立,为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赋能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以2024年暑运期间两次暴雨天气为例,气象部门开展“31631”强对流递进式气象服务,为交通枢纽的应急管理和旅客出行提供更为精准和及时的气象信息;此外,成功进行全国首次垂直温度光纤观测实验,实现从地面至50米高空范围内精细化的温度梯度观测,填补虹桥枢纽在垂直观测领域温度数据缺失的空白。

据了解,2025年,虹桥枢纽气象党建联合体将聚焦攻坚、提升、安全、民生、协同、融合六大项目,深耕低空经济气象创新技术研发、立体式精密气象监测网建设、虹桥枢纽区域气象风险评估精准度提升、机关党建赋能基层治理、分场景分群体分灾种的科普阵地打造等工作,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虹桥枢纽国家重大战略任务铺设稳健的气象保障基石。

活动中发布的二十四节气气象文化产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这套涵盖节气课程、互动游戏、文创产品的“文化大餐”,既可以成为社区活动的“点睛之笔”,也能化作防灾减灾的“无声课堂”。正如现场专家所言,“当我们把预警知识融入节气文化,就找到了科技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

据了解,世界气象日期间,上海气象部门将开展“气象开放日”“院士科普讲堂”等40余场特色活动。

选稿:潘子慧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