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196℃还有什么可以复活?闵行这里诞生“全球首套”!
今日闵行03-19 11:08:22

科幻电影中的生命保存场景或将成为现实。

走进地处闵行区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上海艾尔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蓝色外壳的全自动存储设备如同未来舱体般静静伫立,正重新定义生物样本存储的行业标准——

作为全球首套电驱动-196℃深低温自动化存储系统,艾尔温将航天超级绝热技术、低温相变导冷技术、小型低温制冷系统跨界融合,无需液氮消耗即能实现精准控温,打造生物样本智能化存储、冻融、管理和运输全生命周期国产设备矩阵。

“我们通过自主研发,产品可满足不同场景样本安全,即使在炎热的夏季运输到印度,也能确保连续30天以上的超长低温保冷时间。”明星产品一炮而红,新春后艾尔温的订单不断,连续谈下20多个“生物银行”部署项目。艾尔温创始人韩雨卿想得更远,企业已经在国产科研仪器领域“找到价值”,她要做的是坚定走下去。

“太空级制冷”到生物样本存储

近年来,蛋白、核酸、细胞、模式生物等生物产品研发、检测及科学实验研究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猛。低温系统及相关科研仪器作为生命科学领域基础设施与工具,在生命科学产业的技术研发和转移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技术基因源自航天领域十多年的积淀。”艾尔温首席科学家黄永华教授指着银色的多层绝热材料介绍,“我们将航天器在太空极端环境中的变密度真空多层绝热技术应用于生物样本低温罐体隔热,使得整体绝热性能提升了35%,同等条件下设备保冷时间较竞品延长了50%以上。”在导冷方面,“我们将卫星载荷在极端低温条件下的相变传热技术用于蒸发气再液化装置的均温导冷,使得整体冷量传递效率大幅提升”。

艾尔温拥有一支涵盖制冷低温、自动化控制、光学诊断以及工业设计等领域的专业核心技术团队。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将低温、温控、光学、自动化等领域的一项项“酷科技”转化为高端生命科学仪器设备。

10313_p29.jpg

艾尔温创始人韩雨卿(右)带领团队研发全球首套全电驱-196℃深低温存储系统。

比如全球首套全电驱-196℃深低温存储系统,无需液氮槽罐和定期补液,仅靠市电即可实现和长期维持超低温环境,运营成本降低50%(东部沿海)到90%(西部高原),成功取代传统消耗性液氮生物样本存储方案。

韩雨卿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液氮事故为例说明技术痛点:“2023年液氮供应中断导致该校30年积累的珍稀样本损毁,直接损失3.5亿元。而我们的设备只需220V电力即可正常工作,不依赖液氮供应。如果出现断电,也能够维持10天以上的低温状态。”

政策东风催生创新加速度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产学研孵化项目,艾尔温的成长轨迹刻着鲜明的“闵行烙印”。企业初创期即入驻大零号湾科创基地,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2024年产能扩张,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专班72小时内完成场地匹配,1500平方米研发生产基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5天。

艾尔温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自2020年成立以来,公司仅用3年时间便实现了产品落地,在2023年市场化第一年就实现千万元级营收,2024年订单额突破6000万元。艾尔温的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还通过参加进博会等契机,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与多家国际渠道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这里就像创新热带雨林。”韩雨卿展示着企业“成绩单”:数十项发明专利构筑技术护城河,医疗器械生产许可、CE认证、商务部ODI认证等打通出海通道,产品进驻瑞金医院等国内顶级生物样本库。在闵行区“高端装备专项扶持政策”助力下,企业研发投入三年复合增长率超20%。

“公司不仅明星产品受到业内关注,还能提供实验室规划、样本管理等全流程服务。”韩雨卿透露,艾尔温正与瑞金医院等机构合作开发智能化样本库,通过数据整合推动精准医疗发展。在政策支持下,公司计划3年内建成覆盖“存储—运输—制备”的国产化产品链,打破高端生命科学仪器依赖进口的现状。比如,公司今年计划推出冻融仪新品,有望通过冷冻复温新技术将卵子冷冻复苏成功率提升至90%以上,直击辅助生殖领域痛点。

记者手记

“艾尔温”三字背后的温度哲学

1848年,英国科学家开尔文勋爵威廉·汤姆逊提出“绝对零度”(-273.15℃)概念,这是宇宙间理论上的低温极限。这一概念为低温物理和技术树立了努力方向。而字母i则更象征智能化。艾尔温(iKelvin)之名即源于此。

这个充满科技诗意的名字,恰如其分地诠释着企业“用智能掌控生命温度”的愿景。

从上海交通大学实验室走出的艾尔温,其成长轨迹折射着中国硬科技企业的典型路径:以底层技术突破为矛,借产学研协同为盾,在细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企业标识中渐变的蓝色波纹,既象征极致低温的深邃世界,又暗喻生命科学的律动曲线。这种科技与人文的微妙平衡,或许正是中国智造迈向高端化的精神注脚——当硬核技术被赋予温暖叙事,实验室的微光终将照亮产业星空。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