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当传统手艺遇上国潮文创,看沪郊和平村如何让“指尖技艺”传承发展
上观新闻03-12 20:11:00

走进金山吕巷和平村手工技艺工作坊,梭子穿梭声与竹篾摩擦声交织成独特的“乡村交响乐”。这里聚集了多位本土匠人,经纱织布、竹编成器,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时光的温度。络绎不绝的游客被花色繁复的土布、精巧灵动的竹篮吸引驻足……

土布新生:从“老布”到国潮文创

“唧唧复唧唧”,木制织机前,手艺人顾玲芳左脚熟练地踩下踏板,右手将装有纬纱的梭子迅速穿过上下开合的经纱至左手,再用右脚踩下踏板,梭子又交回给右手……经纬交错间,逐渐变成了布匹。这种被称为“老布”的工艺曾因工业化冲击几近消失,如今却在和平村重焕生机。

工作坊将土布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出电脑包、手机袋、贴画等20余种文创产品,甚至推出土布旗袍、衬衫等时尚单品。游客不仅能观看“棉花变布匹”的全流程,还能在体验区亲手织布,或报名学习贴画制作,甚至定制专属土布单品。“年轻人觉得新奇,老一辈看到回忆。”一位游客感慨道。

竹编破圈:从“农家器物”到艺术品

和平村享有“河篮之乡”的美名,四角篮、元宝篮、格大、麻筛、篾席、簸箕、箩筐……曾是家家户户生活中的必备品,也是当地农民养家糊口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匠人张连云的指尖,柔韧竹条化作元宝篮、小鱼篓,连簸箕都成了艺术品。“篾条要柔而不脆,编织时手劲得稳。”张连云展示着祖传技艺,围观者屏息凝神,惊叹声此起彼伏。

工作坊内,几十件竹编制品陈列如艺术展,四角篮古朴实用,篾席纹路细密如画,箩筐承载着旧时农耕记忆。村里更将竹编技艺纳入研学课程,孩子们边学编篮边听祖辈故事,“老手艺”悄然播种新传承。

未来,和平村计划打造一个集展示、科普、体验、学习、交流等于一体的技艺工作坊,为更多人提供深入学习技艺的机会,也将这份即将失传的技艺保护和传承下去,感受指尖的温度和匠心的力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