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一江一河”再提升!上海绘就新一轮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规划蓝图
东方网03-10 18:22:54

东方网记者柏可林3月10日报道:为进一步加强“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近日,《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和《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经市政府批复。

黄浦江:世界级滨水区新标杆

黄浦江一般宽度在300-500米,作为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体现大气磅礴、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与文化特质,突出对城市整体发展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根据《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将打造成为多元融合的城市创新功能引领区、人文内涵丰富的浦江空间展示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级滨水示范区。规划范围为:黄浦江规划范围北至定海路-军工路,向北衔接大吴淞地区;南至银都路-芦恒路,向南衔接大吴泾片区,覆盖流域全长约50公里。

在总体格局上,黄浦江沿岸地区分成不同主题功能段,由东向西分别为:东段以“百年新秀带、活力桥头堡”为设计意象的新质秀岸段;中一段突出“百年大计、世纪经典”的世界客厅段;中二段强调“活力珠链、浦江之心”的文博创链段;中三段彰显“时尚活力、卓越水岸”的艺文智岸段;南段凸显“自然艺术、水乡秀场”的沪派秀场段。

规划提到,要在水域内拓展黄浦江水上旅游功能与线路,增补环形游览线路,丰富顺江游览航线。全域新增、改造、结建客运码头共15处,加强黄浦江水上可游性,打造浦江游览全流域旅游品牌。

为进一步提升黄浦江“水际线”的感知度和可游度,沿线将推进3.5公里的直立式防汛墙体改造,活化6.8公里高桩码头,注入更多公共活动功能。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开放空间规模,改造及新增滨江公共空间65.5公顷,同时推动沿岸4处大型公园校园的全面开放,修复6处生态湿地;提升滨江骑行体验,打通7处断点,优化11.8公里骑行线路。

在激活闲置空间方面,黄浦江沿线将推动200多公顷灰色空间改造利用,挖掘梳理4处桥下空间,排摸梳理滨江沿线7处空腔建筑、5处闲置码头、6处闲置船坞。

依托景观、建筑、灯光和公共艺术作品等,计划在滨江每500米设置一处打卡点,集聚人气、引爆潮流。滨江地区还可围绕极限潮玩、都市健身、专业竞技等,布局体育设施,结合滨江文商旅资源及客群需求,打造9大旅游引擎片区,提高旅游影响力和辨识度。

规划还提出“腹地资源联动”的提升策略,通过激活平行于水的支马路和活力通廊打造多个活力街区,打通多条慢行越江通道加强两岸联系。目前,这一设想已在陆家嘴水环成功实践。由洋泾港-张家浜-黄浦江形成的滨水慢行空间串联四个街道,辐射66万人,水环单侧通行长度12.5公里,是继“一江一河”贯通工程之后上海建成的又一处规模化滨水慢行空间。

苏州河:从贯通开放迈向“水城融合”

苏州河一般宽度在40-50米,尺度亲切宜人、形态蜿蜒曲折、历史底蕴深厚。苏州河中心城段两岸42公里基本贯通以来,两岸空间环境和公共服务功能得到迅速提升,节庆与赛事活动日趋丰富,苏河文化品牌影响力逐步彰显,沿线市民的获得感很强。但仍存在着文化资源挖掘传承不充分、开放空间多而不精、对腹地的辐射牵引弱等问题。

对此,《苏州河沿岸地区整体风貌与开放空间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通过完善功能、提升环境品质、扩大开放空间,推进苏州河沿岸地区从贯通开放迈向“水城融合”,绘就更具文化内涵和多元功能的“苏河长卷”。规划范围为:苏州河规划范围东起河口,西侧由外环以内向上游拓展,经虹桥商务区、至嘉松北路和嘉松中路,河域全长约33公里。

规划将苏州河沿岸地区打造为:具有典型上海人文风情特点、苏河风光特征、历史风貌特色的苏河映象展示带、都市风情集聚区、世界级滨水示范地。由东向西分成不同主题功能段,分别是:东起河口西至昌平路桥,以“海派经典、上海风情”为设计意象的都市经典段;东起昌平路桥西至曹杨路桥,以“花漾律动、工业遗韵”为设计意象的时尚创意段;东起曹杨路桥西至真北路桥,以“艺文清湾、青春绽放”为设计意象的校园风情段;东起真北路桥西至外环吴淞江桥,以“水城共融、蓝绿交织”为设计意象的新绿宜居段;东起外环吴淞江桥西至嘉松北路吴淞江桥,以“湿地入城、科创水乡”为设计意象的生态创新段。

苏州河沿线将串珠成链,还水于民。全域将新增游船码头近15个,新建桥梁约20座,加密桥梁完善跨河交通联系。“水际景观带”将从硬质垂直向柔性生态转变,达到消隐防汛墙、柔化迎水面的效果。亲水公共休闲带也要从“贯通、造绿”向“活力、共享”推进,外环内改造开放20余处企事业单位和园区的附属空间,供市民活动;外环外苏州河两岸200-500米范围,将成为高品质开放空间建设的重点范围。昆山公园、梦清园、长寿公园、长风公园、半马苏河公园等10余处滨河开放空间将重点赋能改造,增加服务设施、休憩空间、活动场地、公共艺术装置,满足多元使用人群在各个时段的需求。

此外,苏州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风貌资源也会被加强更新利用,形成水陆与腹地一体,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在全面统筹文化、功能、空间等要素的基础上,建立沿河文化功能节点体系,在核心节点重点融入艺术展演、主题博物馆、河上活动、文化交流等功能,全域将新增文体旅项目约25个,打造多个标杆性文化场景,策划文化主题游线约10公里。

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开展规划宣讲

一江一河再出发,上海“开门办规划”

“一江一河”是上海重要的发展轴和标志性空间,2017年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滨江岸线贯通,2020年苏州河中心城段两岸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以来,上海聚焦“上海2035”总规提出的世界级滨水区建设目标,持续推动岸线空间环境和公共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和民生福祉提升。

此次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有关部门深入人民群众了解实际需求,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建议,完成约2万份问卷调研、近40场座谈,充分体现“开门办规划”的工作理念。市规划资源局详规处处长周建非介绍,本次专项规划编制突出了“一江一河”沿岸地区对城市发展的示范引领,为沿岸地区功能注入新动力。

专项规划根据“纵向分段、横向分层、竖向赋能、内向做活、外向联动”五项规划策略开展了规划研究。在总体格局上,突出以江河为主脉,分成不同主题功能段,再结合近期实施重点划分若干实施单元。“后续将结合沿岸地区提升行动计划和三师联创机制推进实施。”周建非说。

新一轮规划蓝图已经绘就,“一江一河”站在更高的起点向着世界级滨水示范区“再出发”,呈现滨水空间的“上海方案”。

作者:柏可林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