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不妨对自己念动“急急如律令”
东方网02-28 10:15:34

急急如律令,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公文用语,意为“立即执行命令,如同法律般不可违抗”,或“请速速遵照执行,不得有误,违者必究”。事情太急需要立即处理,犹如律令奔走一般。最近爆火的电影《哪吒》中,太乙真人挥动拂尘念出“急急如律令”,乾坤圈、混天绫等法宝便如臂使指,秩序与混沌的界限瞬间明晰,更加诠释了这一咒语的法力无边。每当看到这一幕,头脑中就会冒出一念头:当我们准备偷懒、躺平、拖延时,对着镜中的自己轻声念诵这句千年咒语,是不是也可以迅速动起来,工作效率顿时拉升,在拖延与混沌中找回秩序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句咒语,历经千年演变,早已超越宗教范畴,成为传统文化中极具张力的文化符号。当它与当代社会问题相遇,竟意外地显现出破解困境的启示。

从“如律令”到“自我律令”,咒语的权威性重构

急急如律令,从最初是汉代官府公文的惯用结尾用语到道教咒语,道教他妈创始人张道陵将这一充满权威性的表达融入咒语体系,赋予其驱邪祈福的神圣使命。在《哪吒》系列电影中,这句咒语既是太乙真人法力的象征,也是对“规则之力”的具象化呈现。

这种“命令即规则”的逻辑,对破解偷懒、躺平、拖延症有着奇妙的启示。心理学研究显示,偷懒、躺平、拖延系列行为往往源于对任务的抗拒或对失败的恐惧,而权威性的指令能短暂激活大脑的“执行功能”。试着像念咒语般对自己说:“急急如律令,今日任务必完成!”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命令,或许能唤醒深藏于血脉中的秩序基因。

从“驱邪”到“破圈”,咒语的现代性转化

电影《哪吒》出海,面对海外观众,“急急如律令”的翻译争议恰是其文化穿透力的体现。直译“Be quick to obey my command”虽准确,却失却了咒语的神秘韵律;拟声词“biu biu”虽诙谐,却消解了文化内核。最终,《哪吒2》选择“swift and uplift”,以头韵强化节奏感,既保留施法场景的动态张力,又暗含“提升能量”的积极寓意。这种平衡之道,与道教“天人感应”的哲学不谋而合——在尊重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寻求与现代审美的共鸣。

近日,乒乓球赛场的不理性行为再度引关注。昨天,乒羽中心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现场辱骂运动员的极端粉丝、借机煽动网民情绪的自媒体博主,以及对运动员、教练员及管理人员进行辱骂、诋毁、诽谤等恶意行为。

我忽发奇想,如果总局在下发的公文中末尾,加一句“急急如律令”,是不是可以加快解决这一问题的步伐。体育界的饭圈乱象,恰似被扭曲的“咒语”。当粉丝将“为爱发电”异化为网络暴力,将竞技体育异化为偶像崇拜,便如同施法时念错了咒语,不仅无法达成目标,反噬自身。正如道教法术强调“天人合一”,理性追星也应建立在尊重规则的基础上:运动员的成就由赛场实力决定,而非粉丝数量;比赛的精彩在于技艺切磋,而非舆论审判。唯有将“急急如律令”中“如律令”的敬畏感转化为对体育精神的守护,才能让竞技场重归纯粹。

从“仪式”到“日常”,咒语的生命力延续

在道教仪式中,“急急如律令”是沟通人神的桥梁;在当代生活里,它亦可成为自我对话的密钥。当我们在书桌前冥想时念诵这句咒语,便是在为专注力施法;当我们在焦虑时轻声重复,便是在召唤内心的秩序感。这种“自我施法”的实践,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萃取——正如《黑神话:悟空》用“Jingu Bang”音译金箍棒,既保留文化基因,又让全球玩家会心一笑。

回望《哪吒2》的全球热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票房奇迹,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当海外观众为“急急如律令”的威严感惊叹时,我们更应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转化为破解现实困境的钥匙?或许,答案就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需轻轻念动那句“急急如律令”,让千年咒语在现代生活中重新显灵。

作者:车之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