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五福临门》《吉天照》冷暖两重天,问题在哪?
上观新闻02-21 14:46:00

近期,知名编剧于正的两部作品——长剧《五福临门》与短剧《吉天照》同期播映,为影视界提供了一个极具观察价值的“长剧向短”转变的案例。前者在口碑与热度上均取得了不俗成绩,而后者表现欠佳,未见波澜。此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戚雪曾就长短剧融合的现象指出,当下不少长剧在内容结构、叙事节奏及创作风格上正尝试“短剧化”调整,而短剧则在情节线索与人物关系复杂性上也呈现逐渐向长剧靠拢的趋势。然而,于正的这两部作品的走势却引发了业界热议:为何长剧的成功经验在短剧领域难以复制?

长剧见长:《五福临门》稳定输出

可以说,《五福临门》作为古装长剧的表现基本稳定在行业平均水准之上。剧作以北宋仁宗年间的汴京为背景,细腻描绘了洛阳富户郦家五姐妹因婚恋困境而迁居汴京的历程。围绕五姐妹的婚恋故事为主线,更巧妙穿插了创业、破案等元素,在湖南卫视及芒果TV等平台播出后,累计播放量已突破10亿,位居全网爱情题材剧集热度前列。

魏璎珞、薛芳菲等精彩的女性人物是“于正剧”的标志之一,此次多个女性角色依然可圈可点:刘些宁饰演的大娘寿华成熟稳重,吴宣仪饰演的二娘福慧聪慧狡黠,卢昱晓饰演的三娘康宁泼辣直爽,柯颖饰演的四娘好德憨直可爱,黄杨钿甜饰演的五娘乐善娇蛮任性。五姐妹各具个性,而在性别平等、婚恋自由、摆脱命运束缚、力争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也依然有着鲜明的现代女性特征。

从叙事结构来说,《五福临门》在古装与轻喜剧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见证五姐妹的成长历程。如:大娘寿华的美色被宵小之辈觊觎,姐妹齐心设计戏耍惩罚坏人;二娘福慧被冠以“妒妇”污名,姐妹以“童子尿药方”和“良家女反水”等计策反制。同时,该剧在服化道与场景设计上颇为考究,不仅还原了北宋的茶艺、书法等文化生活,还通过嫁娶、饮食等场景生动展现了市井百姓的烟火气,满足了观众对北宋生活美学的美好想象。

短剧不“短”:《吉天照》水土不服

相较于《五福临门》的亮眼,于正精心打造的首部短剧《吉天照》则表现平平:该剧在红果短视频平台上的热度刚刚超过2000万,与同时期热播微短剧的7000万热度值相差甚多。这一意外“折戟”为业界敲响了警钟:长剧的“爽剧”套路在短剧领域未必奏效。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短剧创作应当摒弃对数据和营销的依赖,转而以专业视角深耕内容的美学魅力,凭借匠心独运打磨作品,增强其叙事深度与社会影响力。

长剧所长,在于注重叙事深度与人物塑造的复杂性;而短剧的精华是“短”,短的不仅是时长,更在于信息密度与情绪浓度的提升。简单地将长剧的创作经验平移到短剧领域,显然难以符合短剧受众的需求。例如《吉天照》从一开始就交代了女主遭遇屈辱迫害后重生归来复仇的故事主线,此类题材在短剧领域属于“过气”的类型,观众早已审美疲劳。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是长剧《五福临门》的优点之一,因为有充裕的时间让观众认识不同角色;但短剧则要求人物图谱、故事线索更简洁明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吉天照》不够“短”,甚至几集之后,仍有人在评论区发出“分不清哪个是女主”的疑惑。

长短剧不是替代关系,倒逼创作者求新求变

必须看到,长剧制作者进入短剧领域后的“水土不服”,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平台人群收视期待的变化。短剧观众往往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观看作品,没有时间接受较长的剧情铺垫,因此要能快速激发观众兴趣;过去两年里短剧作品的海量爆发,也让短剧观众早已经“看遍世间风景”,对各种题材和套路失去新鲜感,倒逼创作者们不停求新求变。从长剧跨入短剧的创作者,在平移了长剧的制作品质的同时,在题材和故事上还得领跑一个身位,才能愈发凸显精品的价值。

说到底,剧集长短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内容传达才是作品的本质要求——既要有精炼叙述触动人心的短剧,也应有宏大史诗架构唤起广泛共鸣的长剧,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替代关系。以品质为标尺,才能界定真正的佳作。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