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
春天来虹口,逛逛这些小马路吧→
上海虹口02-18 19:39:46

春天来虹口

SPRING

逛逛这些小马路

用脚步丈量历史

用镜头定格浪漫

春日的暖阳洒在申城的每一个角落

不妨跟着小虹的脚步

走进虹口这些小马路

邂逅一场别样的春日之约

一、甜爱路

“上海最浪漫的马路”

📍打卡路线:

爱心邮筒→爱心红绿灯→爱情墙→

甜爱婚姻登记中心

春日里,甜爱路的杉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不妨与爱人牵手漫步,在爱情墙前驻足,读一首诗,让这条浪漫的小马路见证属于你们的甜蜜瞬间~

1920年筑成的甜爱路,原是一条靶场内的小路,后因“千爱里”而得名,抗战胜利后正式更名为“甜爱路”。这条全长约520米的马路,被称为“上海最浪漫的马路”。

REC

走进甜爱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整齐的杉树,它们像一对对恋人般亲密相依。情侣们轻声谈笑,时不时停下脚步,用相机记录下属于他们的幸福瞬间。

从路口的爱心邮筒到红色爱心信号灯,甜爱路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爱的印记。道路旁的“爱情墙”上,镶嵌着28首中外著名爱情诗,从徐志摩的深情到莎士比亚的炽热,每一句诗都仿佛在诉说着爱情的永恒。

REC

2023年12月2日,甜爱路婚姻登记中心正式揭牌,为这条小马路增添了更多甜蜜气息。这个特别的婚登中心,寄托着对新人未来甜蜜、美满、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二、山阴路“热闹了120年的小马路”

📍打卡路线:

恒丰里→大陆新村鲁迅故居→千爱里

春日里,山阴路的梧桐树抽出新芽,不妨走进鲁迅故居,感受这位文学巨匠的生活气息,或是在弄堂间穿行,触摸历史的温度~

山阴路全长651米,这条静谧的小马路原名施高塔路(Scott Road),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于1911年修筑。随着虹口公共租界的扩展,山阴路逐渐成形,成为连接繁华与宁静的独特纽带。

REC

漫步在山阴路,两侧的弄堂如同一座自然形成的近代民宅“博物馆”,汇聚了多种样式和风格的住宅建筑。

以恒丰里为代表的早期石库门里弄、以大陆新村为代表的新式里弄、以施高塔公寓为代表的独立成套式“公寓住宅”,以及以千爱里为代表的花园式里弄,共同构成了山阴路独特的建筑风貌。

REC

位于山阴路132弄深处的一幢红砖红瓦的三层楼房,是鲁迅在上海的第三处寓所,也是他生命最后几年的居所。

在这里,鲁迅笔耕不辍,创作和编选了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并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

三、昆山花园路“全长仅100米的小马路”

📍打卡路线:

丁玲故居→昆山公园

春日午后,阳光洒在昆山花园路的红砖墙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不妨走进昆山公园,坐在百年皂荚树下,感受时光的静谧与美好~

在虹口区南部隐藏着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小马路——昆山花园路。这条全长仅100米的小路,辟筑于1900年前后,因直抵昆山花园(今昆山公园)而得名。

REC

沿路的住宅由美商建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的假四层建筑,属于早期联列式低层公寓,是上海近代建筑的代表之一。

REC

沿路的1-10号住宅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著名作家丁玲曾于1933年居住在此处7号顶层。

沿路漫步,便能直接走进虹口最早的公园——昆山公园。昆山公园虽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盛。园中还有一棵百年古树——皂荚树,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古树。

四、溧阳路

“虹口文脉的缩影”

1.jpeg

📍打卡路线:

溧阳路花园住宅→鲁迅存书室→郭沫若旧居

春日漫步在溧阳路,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文化的沉淀。道路两旁的树木在春天焕发出新绿,为这条历史老街增添了一抹生机~

溧阳路辟筑于1889年,原名为狄思威路,1943年改名为溧阳路,路两旁枝叶茂密的法国梧桐为这条蜿蜒曲折的小马路撑起一片绿荫。

REC

image.png

马路两侧的48幢西式花园洋房建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联排式别墅沿街而立,红瓦屋顶、青砖墙面嵌红砖带饰,是近代上海城市风貌的代表。

REC

image.png

鲁迅曾在这条路上居住,还有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名人也在此留下过足迹。

鲁迅存书屋旧址

溧阳路1359号二楼为鲁迅存书室,鲁迅以友人的名义租下此屋用来存放书籍,其中包括瞿秋白文稿、柔石的遗著及纪念物等。

郭沫若旧居

溧阳路1269号原为郭沫若旧居,1946年5月—1947年11月郭沫若居住于此,在此期间,许多进步人士常在此聚会。

五、武进路“从靶子路到武进路”

📍打卡路线:

英华书馆→虹口救火会→扆虹园→海派文化中心

春日里,武进路的法式梧桐舒展新叶,不妨踏入海派文化中心,领略多元文化的交融魅力,或是在扆虹园前驻足,聆听岁月的回声~

武进路原名“靶子路”,因租界时期的靶场得名,1943年更名为武进路。这条马路不足千米,却见证了上海从开埠到如今的诸多变迁。

REC

image.png

漫步在武进路,仿佛置身于一幅历史与现代交织的画卷。道路两旁的法式梧桐郁郁葱葱,春日里嫩绿的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洒下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REC

image.png

从九龙路进入武进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虹口区最老的建筑之一——英华书馆。它建于1892年,是美国传教士为培养翻译人才创办的“英语培训班”,清水砖墙与拱券门窗至今保留完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REC

在吴淞路与武进路的东北转角处,虹口救火会旧址巍然矗立。这座建筑初建于1867年,1915年改建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36米高的瞭望塔曾是上海消防的“眼睛”。主立面弧形向内凹进,仿佛在诉说着往昔消防岁月的故事。

REC

2.png

位于武进路439号的扆虹园建于20世纪初,俗称“赵家花园”,以其精致的园林设计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沪上,孙中山曾多次在此出席欢迎会。

REC

移步武进路393弄14号和武进路409号,海派文化中心静静伫立在这里。2015年,它被列入上海市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红砖墙与拱券门窗间,流淌着百年岁月的故事。

六、多伦路“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图片

📍打卡路线:

公啡咖啡馆遗址→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鸿德堂→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

春日时分,多伦路街边繁花绽放。不妨步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会址纪念馆,探寻文学革命的激昂岁月,或是在夕拾钟楼前停留,让那悠悠钟声,诉说岁月沉淀的文化传奇~

多伦路全长550米,原名窦乐安路,1943年更名至今。这条L形小马路以“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闻名,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曾在此居住,现存20余处历史建筑,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文化街区之一。

图片图片图片

公啡咖啡馆遗址、孔祥熙公馆、汤恩伯公馆、白崇禧公馆等历史风貌建筑,是旧上海人文脉络的缩影;瞿秋白、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等人的足迹,遍布于景云里、中华艺大及上海艺术剧社,各类名家、名人及名居的汇聚,积淀形成了多伦路独特而浓厚的文化气息,也让多伦路享有“海派露天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这个春天

不妨放慢脚步

逛逛虹口这些小马路

感受春日的静谧与美好~

编辑:刘珂乐(实习)

图片:上海虹口、乐游上海、文化虹口、外滩TheBund

图片❶虹口的地标“活”了!毛绒版建筑,可爱满分❷春天到啦!北外滩紫罗兰花海盛放!❸告别“踏浪”,玉田支路变样啦!❹有关虹口人居环境提升,2024年成绩单出炉!2025年重点工作有这些→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