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你知道“黄浦江”的由来吗?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02-18 13:54:57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

《献计“黄浦夺淞”》节选

正德年间,曾任礼部郎中的苏州吴县人都穆在其《都公谭纂》中,记录下了叶宗行提治水建议时的情形。“宗行为人,性颇刚直,以原吉治水日久,未底成绩,潜具奏以闻。有旨令原吉覆奏,原吉初不知,及得旨,大惊,即日引咎,朝廷方倚重原吉,竟不加罪。”小秀才叶宗行实在是勇气可嘉,竟然直接向朝廷上书指责夏原吉治水不力,弄得他诚惶诚恐,没有二话,直接承认过错。等到叶宗行去拜见夏原吉时,夏原吉更是不顾及自己的身份,直接出衙门“下阶相迎”。

叶宗行向夏原吉等一众治水官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水利改造方案,即“治浦为先”——放弃已成痼疾的吴淞江河段,挖深挖宽范家浜,使范家浜南接大黄浦,北接吴淞江近海江段,江浦合流,“黄浦夺淞”,冲泄入海。

这时的大黄浦还远不是如今的黄浦江。而关于这条江,人们大都会想到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黄歇。相传,黄歇曾受封于吴地(今江苏苏州一带),黄浦就是他率士开凿的。“黄浦”的“黄”即指黄歇。黄浦江曾有许多别名,如黄歇浦、申浦、春申浦等,均与黄歇有关。但是,从上海古冈身分布情况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冈身西线在今马桥、邬桥、漕泾一带,当时冈外还是汪洋一片,尚未成陆。据此,大多数学者是不认可春申君开凿黄浦江这一说法的。这里我们也不再展开。不过,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是,在明朝之前,黄浦河道只有三十来丈宽(约100米),远没有吴淞江宽阔,也不是太湖泄水入海的主要通道。

“黄浦夺淞”,让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黄浦江“上位”,成为上海地区的入海主流,这个想法虽然新颖,但太过大胆,自然引得治水诸公一片质疑。一旦决策失误,不光劳民伤财,或许还会引得残暴的朱棣震怒,这是要掉脑袋的。

叶宗行胸有成竹。他提出这份治水建议是有底气的,主要有实际依据。在之前,他已经实地考察过,摸清了太湖下游逢雨必涨的原因,也研究比较了各种方案的优劣。他面对夏原吉,先陈述太湖下游逢雨必涝的原因:一是上游来水太多,下游出口既少又小,缓不敌急;二是吴淞江、东江虽然通海,但上游带来的淤泥,加之下游海口因潮汐涌入的沙砾,导致壅塞,排水不畅;三是海滩不断向东延伸,致使出海口经常淤塞改道;四是濒海乡民为御海潮,大多自筑堤坝,各保一方,不但布局失当,质量参差,而且更加阻碍了水流的通畅;五是有些地方豪绅擅自围垦河滩,造成河道日趋窄小,水流日趋缓慢,终至淤塞。

夏原吉和他的副手侍郎李文郁一听,很有道理,要治病需明症,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叶宗行虽是一个乡村小秀才,但他能发现这些问题,说明是经过了深入的实地调研,于是不敢小觑,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图片

明代前太湖向东泄水图(资料图片)

图片

明代叶宗行引浦入海后黄浦江示意图(资料图片)

“一是放弃吴淞江一段淤塞,二是加深拓宽黄浦……”叶宗行指着江浙水利图系侃侃而谈。他这里所说的黄浦,相当于今闵行区浦江镇闸港以北的黄浦江,“三是疏浚上海浦北面的范家浜,使范家浜上游接上海港、黄浦、泖湖、太湖,下游与吴淞江合流后,从南跄浦口入海,四是在太湖出口处建造蓄水闸,以控制湖水排泄之量”。叶宗行所说的范家浜,相当于现外滩至复兴岛附近,而从南跄浦口入海,便是如今大名鼎鼎的黄浦江出海口吴淞口。

叶宗行的这套治水方案在今人看来,就如心脏搭桥手术再造一条新的血管治堵一样,很大胆,无疑是新颖、独特的,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狭隘、保守的水利思想,让夏原吉等人眼前一亮。站在江浙水利图系前,一群人细细琢磨,大都觉得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治水措施,如果能付诸实施,这将是上海地区治河史上一次突破性、开拓性、转折性的思想解放。夏原吉是个办事认真、作风踏实、从善如流的好官,他对叶宗行说:“原吉治水无功,诚有如先生之所云者,受益多矣。”为了验证叶宗行治水方案的可行性,夏原吉又同叶宗行等人一起实地勘察,仔细研究历代治水的经验得失,最终得出结论,这套方案十分合理,应尽快落实推进。

夏原吉在叶宗行等协助下,制定了庞大的、切实可行的治水工程规划上奏朝廷。夏原吉不是贪功之人,他在奏章中明确说明这是叶宗行的思路。“引太湖诸水入扬子,于上海东北浚范家浜接黄浦,通流入海,用宗行言也。”正德《松江府志》中如此写道。明成祖朱棣看到奏章后,很是赞赏,当即批准。并命叶宗行协助夏原吉一起治水,为国效力。朱棣又指派苏州、松江、嘉兴民夫二十余万人听候夏原吉的调遣。

根据规划,夏原吉和叶宗行等人将治水工程分段展开。一路人马自昆山东南夏架浦,牵制吴淞江引入刘家河;一路人马开挖嘉定的西顾浦,引吴淞江水灌塘,由刘家河入海;一路人马在常熟开浚白茆塘,引太湖下游水泄入扬子江。

疏浚施工时,叶宗行在夏原吉的支持下,把指挥部设在工地前沿,头戴笠帽,身穿布衣,来回步行勘察指挥。严寒不避冷,盛夏酷日也不打伞遮阳。有时候夏、叶等人还加入民夫行列,挑担运土。在他们的感召下,民夫大为振奋,工程进展很快。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二季,我们邀请了华东理工大学附属闵行科技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春申郡望》。《春申郡望》是“发现闵行之美”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岁月有痕”辑中的一册,本书从上百位闵行当地历史名人中精心选取了董其昌、叶宗行、秦裕伯等10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讲述他们的人生故事和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各有风采。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