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首部纪念《南屏晚钟》作词人的文集,编者来自闵行
今日闵行02-16 10:33:46

陈蝶衣(1909—200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报人、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颇具代表的一位。他创作的不少歌曲已成为流行乐坛的经典曲目,如《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我有一段情》《香格里拉》等。


为了纪念这位现代“词仙”和“流行音乐之王”,上海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了《陈蝶衣文集》(第一辑)。



文集整理出版

文化人眼中的陈蝶衣先生


甲辰岁末,著名主持人曹可凡收到了《陈蝶衣文集》(第一辑),在他看来“读者可从蝶老字里行间,了解过往时代之上海文化艺术真实鲜活状况,弥足珍贵!”


此前,著名指挥家、陈蝶衣先生的长子陈燮阳先生曾赠曹可凡《凤凰于飞》专辑。此专辑收录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陈蝶衣在上海时期所作著名歌曲。


《凤凰于飞》专辑收录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陈蝶衣在上海时期所作著名歌曲


《陈蝶衣文集》(第一辑)编者——孙莺,闵行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从事海派文献整理与研究工作逾十年。


孙莺依然记得去年10月11日在上海音乐厅举办的《海上寻梦》音乐会,音乐会以陈蝶衣先生的传世佳作为主轴,融合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海派文化的独特韵味。


2024年10月11日晚上,上海音乐厅举办《海上寻梦》陈蝶衣作品音乐会


作为陈蝶衣先生之子,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苏州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陈燮阳认为:“这样一位在文学、音乐、电影上有着杰出成就的人,是不应该湮灭于时间之中的。幸而有《陈蝶衣文集》的整理出版,能完整收录他的文学、音乐、电影作品,这对于中国现当代的文学史、音乐史、电影史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陈燮阳(右)与父亲陈蝶衣合影


著名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最早知道陈蝶衣先生是在四十年前,1983年8月上海的学林出版社出版了“补白大王”郑逸梅的新著《书报话旧》。书中有一篇《小型报中的〈大报〉》,介绍了1924年在上海创办的小型报《大报》的变迁史,而《大报》创刊的主编就是陈蝶衣。


陈子善为《陈蝶衣文集》(第一辑)写的序言


随着时光的推移,陈子善对陈蝶衣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他众多方面的文学和文化成就也越来越感兴趣。作为长期从事海派史料研究的学者,在陈子善看来:“在20世纪海派作家的谱系中,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陈蝶衣都是颇为杰出、颇具代表性的一位。对这样一位连结海上与香岛的特色鲜明的海派作家,至今还没有一部搜集较为完备的文集行世,这在海派文化的多样性、先锋性和独特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


对话编者:

一位特色鲜明的海派作家

也是影响香港文化的重要人物


Q(记者):我们注意到,在微博上已经有读者在晒《陈蝶衣文集》,能否介绍一下这套新书的情况?


A(孙莺):本文集收录陈蝶衣1923年至1995年间在上海和香港各报刊上所发表的文章,共八册,二百万字,编排原则“以文学体裁分类,以年代先后为序”。第一辑四册,主要收录陈蝶衣在上海各小报上所发表的随笔小品文为主,多为30、40年代的作品;第二辑四册,主要收录陈蝶衣在上海和香港所创作的小说、诗歌和散文。少有人知的是,陈蝶衣早年曾写过侦探小说、武侠小说和当时流行的集锦小说,这些作品都完整收录在第二辑的《陈蝶衣文集》中。



Q:陈蝶衣在文化和艺术领域涉猎很广,作为《陈蝶衣文集》编者,如何给陈蝶衣一个完整的人物身份介绍?


A:陈蝶衣是一位连结上海与香港的特色鲜明的海派作家,在新闻、文化、电影、教育、播音、诗词六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仅是研究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人物,也是50年代以来香港文学和文化的重要人物。


后排右一为作曲家李厚襄,左二为陈蝶衣,此照片为陈蝶衣家藏


Q: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的一个小说流派,网上有些介绍把陈蝶衣归在此派,在你看来,陈蝶衣是否属于鸳鸯蝴蝶派?


A:在陈蝶衣主编《万象》杂志时期,因其主要撰稿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所以《万象》杂志被误以为是“鸳鸯蝴蝶派”刊物,陈蝶衣被误认为是鸳鸯蝴蝶派文人。


但陈蝶衣对此予以反对,他不认可这种说法,他觉得《万象》是一本通俗文学杂志,他自己是一位通俗文学作家。


Q:在文学创作方面,陈蝶衣给我们留下哪些宝贵的财富?


A:《陈蝶衣文集》收录了陈蝶衣1923年至1995年间在上海和香港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五四文化运动兴起后对上海作家以及海派文坛的影响。


一、小报文人群体众生相。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读书人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本,而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兴起,报刊杂志书籍的稿费制度,为这些文人提供了生存空间。他们卖文为生,游走于诸报馆和书局,并依据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等,通过社团、同业、师承、籍贯进行身份认同,在20世纪30、40年代,形成了诸多小报文人群体。


作为小报文人的代表作家,《陈蝶衣文集》收录其发表于各报刊中的随笔小品近百万字,全面呈现了当时上海小报文人群体的众生相。


二、通俗文学运动发起人。《万象》杂志出版后,风行一时,褒者有之,贬者亦不少,有人批评《万象》是“有闲阶级的消遣读物”,甚至批评《万象》是迎合低级趣味的读物,将其归为鸳鸯蝴蝶派一类的刊物。为此,陈蝶衣于1942年发起了“通俗文学运动”,目的在于“把新旧双方森严的壁垒打通,使新的思想和正确的意识可以藉通俗文学而介绍给一般大众读者”。


作为通俗文学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陈蝶衣在写作上亦遵循这一原则,雅俗兼擅,文言有之,沪语有之,切口和俗语亦时时出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


三、异乡文学的代表作家。近现代海派文人,尤其是小报文人,具有鲜明的地缘性。陈蝶衣是常州人,与常州文人相与往还,诗酒酬唱,形成了常州籍的报人群体。


在上海,陈蝶衣的身份是常州文人,其笔下时时出现故土常州的诸多情状,乡人、乡情、乡土、乡俗,与上海的舞榭、歌场、酒馆、影院交织在一起。在香港,陈蝶衣的身份是上海文人,他思念故人,牵挂故土,信笔写来,无一不是沪壖旧事旧人,与同在香港的文人,形成“南来作家”群体,以《大人》《大成》等报纸为阵地,抒写对上海的追忆和身在异乡的漂泊无定之感。


综上所述,《陈蝶衣文集》的价值就在于完整呈现以上三个特质,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开拓和奠基意义,尤其是通俗文学运动的诸多理论,纠正了新文化运动的某些偏颇,揭示了海派文化与传统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是陈蝶衣先生对现代文学史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


《陈蝶衣文集》(第一辑)


Q:很多读者知道陈蝶衣是因为他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创作的许多歌曲已经成为经典曲目,在今天,我们如何看这位现代“词仙”和“流行音乐之王”对华人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


A: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乐坛,主要依靠的创作和表演力量都是来自上海的一批资深音乐人,他们不仅为香港乐坛带来了一批优秀作品,也带来了成熟的音乐制作方式。如影片《桃花江》不仅创造了空前的票房价值,还在香港掀起了歌唱片的热潮,开创了此后“无歌不成片”的先河。歌唱片《那个不多情》《风雨杏花村》等,大部分由陈蝶衣作词,姚敏谱曲作歌,成为流行一时的电影歌曲,在东南亚各国和港台红极一时。20世纪80年代,港台歌曲开始流行,最先走红的就有姚敏和陈蝶衣合作为影片《风雨杏花村》所写的歌曲《卖汤圆》,传唱至今。在每年的元宵节,上海的街头巷尾都会响起这首歌,词作者就是陈蝶衣先生。


陈蝶衣在第十届香港十大金曲颁奖典礼上


《情人的眼泪》这首歌创作于1955年,为电影《杏花溪之恋》的插曲,20世纪60年代末流传到台湾地区,又曾作为同名电影的主题歌,成为传唱不已的流行歌曲,蔡琴、张惠妹、张学友、林忆莲等艺人都曾翻唱过这首歌。本次新书发布会选在情人节,也正是因为陈蝶衣的《情人的眼泪》这首歌,以此纪念这位被称为“词三千”的流行音乐金针奖得主。


选稿:吴梦迪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