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除了《哪吒2》,这些经典国漫你都看过吗?
上海杨浦02-11 11:30:09

2025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一部现象级作品《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这部影片堪称“票房收割机”,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不仅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一,更超过《星球大战:原力觉醒》,成为全球单一市场票房榜第一名。

《哪吒2》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哪吒2》的成功源于其对内容的极致打磨,在剧本、角色塑造、特效制作等环节均体现了“内容优先”的创作理念。

《哪吒2》不仅仅满足以儿童为主的传统受众,通过成人化的情感表达,吸引全年龄段观众。影片中角色所遇到的成长困境与当代中青年人所面临的职场压力、社会压力相互映射,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最终实现“全家+全人群”的观影模式,为破圈打下坚实基础。

哪吒这一传统神话形象在影片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其成长故事与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高度契合:李靖夫妇与东海龙王的故事让为人父母的观众深感触动,而哪吒与敖丙“我偏要踏出一条自己的路”的角色性格则激发了年轻观众的热血情怀……哪吒、敖丙、申公豹甚至是申小豹等角色,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鲜活,不再是以往的正派反派那般非黑即白,随着影片推进,各自展现了他们对自我实现的努力追寻。

在制作方面,《哪吒》团队在画面质感、动作流畅性等维度实现了全方位的突破,为观众打造了一场震撼的视听盛宴。《哪吒2》全片镜头数量达到了2400多个,其中特效镜头就多达1900多个,人、妖、仙三界的角色数量大增,几乎达到了第一部的三倍。无论是细腻入微的动作刻画,还是气势磅礴的战斗场景,都充分彰显了制作团队的精湛技艺与“不能给自己留后路”匠心精神。

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新与成功,我们可以看到国漫在新时代的蓬勃生命力。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

这些国漫崛起的里程碑作品

你还记得吗?

《大闹天宫》

(1961年-1964年)

《大闹天宫》作为中国动画的经典之作,获得了中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它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无论是情节、造型、配乐还是画面,都极具民族特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大闹天宫》不仅影响了无数中国观众,还对国际动画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宫崎骏都对其推崇备至。

《哪吒闹海》

(1979年)

《哪吒闹海》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亦是第一部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展映的华语动画电影,荣获1980大众电影百花奖等诸多奖项。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作品,《哪吒闹海》延续了中国动画的优秀传统,将传统神话故事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和正义感,同时也探讨了家庭、亲情等主题。

《宝莲灯》

(1999年)

《宝莲灯》改编自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劈山救母”,讲述了沉香解救被压在华山之下母亲的故事。影片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画面精美,色彩丰富,充满了东方式的神秘感和梦幻感,是中国第一部使用数字立体声技术的电影,获得了第1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等多项大奖。

最重要的是,自1983年的《天书奇谭》后,银幕上已十几年再未出现过令人振奋的国产动画长片。《宝莲灯》的出现成了当时国产动画最亮的一道光,重振了国人的信心。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2015年)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中国动画电影十年来少有的现象级作品,获得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和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影片在制作上达到了当时国产动画的高水平,战斗场面极其精彩。通过孙悟空与江流儿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成长、守护和正义的主题,引发了全年龄段观众的强烈共鸣。

《大鱼海棠》

(2016年)

《大鱼海棠》这部影片融入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第15届布达佩斯国际动画电影节斩获最佳动画长片奖。影片画面唯美充满诗意,融合了水墨、丹青等传统美学元素,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视觉享受,展现了中国动画在视觉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长安三万里》

(2023年)

《长安三万里》以盛唐为背景,通过高适与李白的故事,展现了两位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坚守。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动画,更是一部文化史诗。影片的制作水准极高,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生动再现了唐代的繁华街道、房屋建筑和节日庆典等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辉煌的时代。通过对唐代诗歌的引用和解读,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情感。同时,影片也为唐代诗歌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选稿:蒋昕婕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