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夜读丨一路高歌中,再出发
澎湃新闻02-07 21:17:00

时间的脚步总是拽不住,从每年除夕到假期结束,尤其像是冲刺。这可能是很多游子共同的感觉。我们像是用350多天的忙碌,换来一场盛大的梦。梦醒了,又该出发了。

多年过去,我已不再统计自己离乡的次数,但很多次经历的细节,依然鲜活地存在于记忆深处,像一枚枚书签,连缀成我的来时路。其中一条生动的线索,便是我坐高铁上听过的那些歌。

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大学那年,爸爸妈妈送我去报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乡。当时,被心仪大学录取带来的骄傲,与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在我心里发酵成再也无法复制的少年意气。耳机里传出的歌声,是“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那是我高考前反复听的歌,也是我对未来许下的诺言。

在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我跟爸妈一起到了学校。等到办完所有手续,在宿舍安顿好,已经是晚上。我陪父母走出宿舍门口,眼泪止不住往下流。那时的我还没意识到,从那一刻起,我们以后相聚的时光都会那么珍贵。回到宿舍,看到妈妈给我发的微信,“照顾好自己,马上国庆节了,放假就回来。”

后来很多次离乡,我的内心都没有特别大的波澜,但我总会听两首歌。一首是《理想三旬》,里面有一句歌词是“时光匆匆独白,将颠沛磨成卡带”;另一首是《老男孩》,“曾经志在四方少年羡慕南飞的雁”,特别符合游子的心境。

后来才发现,当时的自己并不能完全理解歌中的意蕴,因为人生之颠沛从来不止于现实中的赶路,还有生活中的一次次试错、心理上的一条条弯路、成长时的一程程跋涉。同样,少年思乡也并不仅是因为故乡本身。

还有一次情绪浓烈的经历,是读研的最后一年。那次开学,我将面临两项重大“人生工程”,一是为了就业而实习、备考,迎接秋招与春招的一次次笔试、面试;二是完成毕业论文,给自己的读书生涯画上句号。那次离乡,真是一趟充满不确定性的“远航”,列车驶过城区、村落、田野、江河,每一刻的我,都有一种“出征”的压力。我记得当时耳机里放的歌是《残酷月光》,我借用其中一句歌词发了一条朋友圈,“可没有梦想,何必远方”。好在,后来的结果还算如意,心里的期盼也得到了回响。

今年的这次离乡,是我情感最丰富的一次,似乎每一种情感都不浓烈,却彼此交织,酝酿成深厚的底色。

如果用文字形容,大概就是:我度过了职业生涯初期的几年,开始慢慢读懂“打拼”二字的意义。我尝试着跟自己第一次坐高铁奔赴工作岗位时的心态进行对比,最大的变化,是更加认识到自己的平凡与渺小,看到了世界的多元,感受到生活的“水压”。

我明白,从今以后的离乡,我的目标再也不会是读书、保研、就业、毕业这样的单向度任务,我要承担起更多生活的责任,关于年岁渐高的父母、关于未来一个个重要的人生节点、关于我人生列车中的“乘客”,以及关于“把生活过好”这件事本身。

这一切,都需要我练就更宽厚的肩膀、塑造更坚实的肌肉、锤炼更强劲的心肺。我听着那首《无名的人》,哼唱着“离家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的沉默,和每一声怒吼”,期待着又一年“当家乡入冬的时候,列车到站以后,小时候的风再吹过”。

离乡时听的歌,唱出了游子的心境;而离乡路上的心情,折射着我们对于未来的态度。莫泊桑说过,“生活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得那么糟。”同样,离乡后的生活或许不会完全按照我们期待的样子展开,但也不会辜负我们的付出与努力。天下游子的很多愿望是有公约数的,那便是在远方打拼时,也能照顾好家乡的牵挂;再回乡时,成为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会把高铁、飞机、高速公路与梦想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是游子每一次出发时心灵寄托的载体。每一位离乡的游子,都有一份对故乡的牵挂;每一次朝着世界的发力,都是在打磨自己的内功。致敬每一位游子,无论工作还是求学,都愿我们与远方对弈也举杯畅饮,与未来交锋且相谈甚欢。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