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海上最春早”,在这场蛇年游园会体验立春仪式
澎湃新闻02-03 11:25:00

随着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025乙巳年春节成为首个人类非遗版春节,中国人的“过年”方式成为世界共享的遗产。

立春前一天,2月2日,在上海黄道婆纪念公园别具江南韵味的合院内,一场名为“海上最春早”的立春游园活动引来众多观众参与。12对亲子家庭以及中外游客,在民俗学专家的带领下展开了一场既古老又新颖的立春祭礼。

中外游客在黄道婆纪念公园喜迎立春

外国游客参与立春仪式

在国家级非遗上海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奚小琴和辽宁省级非遗满族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初春枝的指导下,中外友人纷纷剪起了由剪纸大师亲自设计的蛇年宜春图案,南北两地非遗剪纸共迎乙巳新春。

“戴春胜、挂春幡”,也是立春迎祥纳吉的祈福手段。亲子家庭将春燕贴于门庭,将象征着“生生不息”的乙巳小蛇别在发髻,将写有吉祥祝语的春幡挂在树梢……正如古诗词中所描述的“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

儿童在老师的教授下学习孝亲奉茶礼,长幼一同品尝春茶、春饼、春卷,其乐融融。唱春环节的“春”主题古诗词飞花令,大家热热闹闹集体参与,赛出了一派美好祥和的节日气氛。

打春仪式

咬春仪式

最受孩子们欢迎的莫过于“打春”仪式了。“鞭春牛”的古老习俗源于西周“土牛送寒气”仪式,鞭打春牛以示劝耕劝勤,意味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绘有青牛的大红灯笼上,孩子们欢快地击打并纷抢抛洒而下的各色糖果与棉籽,最后再亲手将棉籽播种在纪念公园的棉田里,让这颗技艺的种子,在国家级非遗乌泥泾棉纺织技艺和先棉的故乡,生根、发芽、成长、结铃、吐絮,温暖天下。

“立春祭”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6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名录。由于在时序上正处于春节仪式密集时段,立春与整个春节并轨互借,保留了独特的“劝耕、劝勤、惜时、立志、祈福、禳灾”等诸多功能,成为“生命、更新与希望”的象征。

田兆元教授介绍立春习俗

华东师范大学田兆元教授介绍,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标志着春天正式到来。立春自古便是安排生产与生活的关键节点与时间坐标,庆贺的仪典与祭礼规模盛大,民间素有“新春大如年”“春朝大于年朝”的说法。写宜春帖是最为古老的迎春方式,春书春帖是迎新吉物。傅咸《燕赋》云:“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社。”孩子们在立春日书写“宜春”, 亦有新春开笔之礼,寄寓聪敏好学之意。

黄道婆纪念公园学术顾问,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方云博士介绍,“黄道婆纪念公园‘立春祭’于2024年首次举办,此后又陆续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都市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活动。如今传统文化复兴,将古老的习俗立春礼中的核心,如写春书、挂春幡、品春盘、鞭春牛等,与适合于当下儿童生长环境与发展需要的方式结合,塑造更有时代意义的立春仪礼显得格外迫切。”

方云主持立春活动

方云认为,对于儿童来说,节日不仅仅只是好吃、好玩、有趣,更深层地要义是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时间观、生命观、劳动观与伦理观等核心价值观念。通过写宜春、鞭春牛、奉春茶等立春仪礼以及参与都市棉田的播种,让他们懂得“感恩、惜时、立志、勤勉”的真正价值和意义所在。

宋代诗人晁补之《立春》中写道“谓东风,定是海东来,海上春来早”。上海是东方之城,春节的传承保护在国际化都市的当代语境中也别具挑战。在大众传播中,打造鲜明仪式感的立春,可以更好地展现上海城市精神所包含的“追求卓越、开明睿智”,也是先棉“衣被天下”的大国工匠与创新精神的体现。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民政府主办,由黄道婆纪念公园承办。

选稿:周玮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