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蛇年春晚舞蹈:求新求变,以中式美学整体拉升着春晚质量
澎湃新闻01-29 23:43:00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辞旧迎新,万象更新,每年的春晚舞蹈节目也在追求视听美学的创新。然而,春节联欢晚会是面向全球华人直播的庆典,如何稳中求变、雅俗共赏,如何在表达吉祥祝福整体氛围中呈现非同以往的创意,是每个节目面临的难题。

观看2025年春晚后,四个舞蹈类节目的编排令人眼前一亮,求新求变的创作探索,中式美学韵致的营造,显然表达了创作者明确的追求。

科技+舞蹈=?

春节前夕,深度求索公司发布的DeepSeek-V3一石惊起千层浪,这款智能AI的艺术创作功能更强大,几家欢喜几家愁。毋庸讳言,智能科技介入艺术创作是大势所趋,那么科技与舞蹈的结合将有加乘效果吗?

春晚出现了创意融合舞蹈《秧BOT》,由张艺谋导演,舞蹈演员和机器人一起跳东北秧歌,全身通黑的机器人穿上花红棉袄,机械地配合欢快的音乐转手绢、耍手绢,与专业演员灵活的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舞蹈整体呈现乡土气息的民俗风情,让观众忍俊不禁。《秧BOT》确实呼应春晚的快乐情绪,但也体现出科技与舞蹈正在尝试对话,目前处于混搭阶段:秧歌与机器人混搭,最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最现代的科技文明混搭。科技+舞蹈的结果仍是未知数,当然,两者结合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中式新美学:高雅而不晦涩,精致而不小众

舞蹈《喜上枝头》和《幽兰》是今年春晚的古典舞作品,体现出春晚舞蹈的典型特质:以满足普遍大众的审美需要为表,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为里,表里相融,力求做到高雅艺术品质和观众接受水准的双赢。

与过去的春晚节目相比,今年的舞蹈光影设计相对更为含蓄典雅,追求低调轻奢的艺术风格,不再刻意用过于浓烈、变换多彩的光影突出喜庆氛围,这就为古典舞的编排创作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喜上枝头》的创意突破点是舞蹈语汇与视觉构图的编排,一条古树虬枝探出舞台,分出枝桠,演员在树上树下起舞,形成徐徐展卷的国画,每个舞姿犹如笔墨,亦缓亦急,亦浓亦淡,画中起舞,舞中绘画,形成现代舞美与古典舞蹈融汇的中式新美学视觉图像。喜鹊是民间传说的吉祥之鸟,人们听到枝头喜鹊叫声寓意着将有喜事来临,“喜上枝头”很接地气,但是舞蹈反其道而行之,气质高雅清新脱俗,群舞女子的步伐,曼妙细腻,穿行过舞台,似无形的国画笔触,在卷轴上游走,令人赏心悦目,毫无晦涩之感。

舞蹈《幽兰》改编自浙音舞蹈学院的《兰叙》,领舞为朱洁静。7分多钟的原舞蹈变成了2分多钟的春晚舞蹈,删掉了后半部分的快节奏舞段,保留并重新创排幽兰缓缓生长到极致绽放的过程,旨在表现浓缩的精华。舞蹈的整体基调深沉雅致,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暗绿深蓝服装色彩适合幽兰气质,呼应返璞归真的传统古人品格。在传统文化中,幽兰象征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屈原《楚辞》“浴兰汤兮沐芳,纫秋兰以为佩”,李白《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等诗句,都把幽兰写入历代知识分子的情怀追求中。《幽兰》是舞蹈家朱洁静第4次登上春晚起舞,是她近来经过时光沉淀后重现的身影,如同幽兰天生丽质,内在隐忍刚毅,使短小的舞蹈生发自然天成的光辉。

西方芭蕾VS东方意韵

无独有偶,享誉国际的舞蹈艺术家谭元元也是第四次登上春晚舞台,在现代芭蕾《伊人》中担纲领舞。如果说《幽兰》是柔中带刚,那么《伊人》明显是刚中见柔,如果说古典芭蕾是西方舞蹈艺术的王者,那么现代芭蕾则是自由融合其它舞种优长的健儿,这使得《伊人》汲取古典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的文化精华,升发出别具一格的健美风度。

该舞蹈取材自中华传统古籍《诗经·秦风》,使用了《在水一方》的原曲,是典型的传统意象现代化创作。现代芭蕾为表演载体,给予《伊人》更开阔的编创空间,舞者们热切张扬的舞姿如滔滔波浪,象征对伊人的执著追寻。芭蕾女子特有的昂扬矫健,恰与《诗经·卫风》描绘的“硕人”气质不谋而合,“硕人”即是高大雪白的美人,说明《诗经》流传的时代女子们以高大健硕为美。由《伊人》等舞蹈的编创可见,中华传统文化的流传,并不受艺术形式的拘束,无论是脱胎于戏曲舞蹈语汇的古典舞,还是源自西方的芭蕾舞,都可以让传统文化在今天苏醒,建立起东方意韵与现代审美互通有无的桥梁。

2025年春晚的舞蹈节目,整体在拉升着春晚的质量,让观众时常感叹“血脉觉醒”。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一直存在,关键在于创作者有无决心用更豁达、更开放的艺术形式,去接通“血脉”之源,成为现代化河流涌流的一环,而非阻塞“血脉”的流通。如果所有节目创意都秉承着文化自信和自由心态,那么春晚将有更高的艺术品质保障。

(魏睿,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2024级戏剧与影视专业博士生)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