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如何让社区长者食堂长久“飘香”?静安的TA们在不停探索……丨静邻·民生
上海静安01-23 13:44:26

随着静安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社区长者食堂成为了评价辖区老年人生活“幸福”的主要指标。2024年,静安区有8家社区长者食堂获评市级社区长者食堂服务质量监测“优秀”,优秀数量位于中心城区第二。全区108个助餐服务场所服务老人4.7万人,供餐371.29万客,累计发放补贴645.31万元,服务覆盖面和供餐能力持续保持全市领先。

为辖区老人提供便宜可口又干净的饭菜的同时,社区长者食堂如何在薄利运营下走得更远?

静安探索政府、市场和公益的有机结合,联手区内养老机构、老字号餐饮、白领餐厅以及爱心企业等,以“跨界”融合之路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良性发展,助力社区长者食堂持久“飘香”。

模式一

引导有条件的养老机构,依标准开放内部食堂

2024年11月,位于万航渡路767弄43号一楼的恒裕社区长者食堂正式对外营业。之前,这里属于恒裕曹家渡老年福利院的多功能厅,通过前期空间布局调整、实施分门进入等方式,将内部食堂对外开放,为街道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实现供餐资源有效配置。

中午11点至12点半,是恒裕社区长者食堂对外开放就餐的时段。11点不到,周边的老人就陆陆续续从专属通道进入食堂。

板栗红烧肉、咖喱元宝鸡块、

京酱三丝、肉皮粉丝烩白菜……

福利院执行院长余博介绍,自从内部食堂对外开放后,院方就充分发挥专业养老机构优势,针对长者口味尽量提供营养均衡、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餐食,同时确保每天提供7菜一汤,一周菜品不重样,让老人吃得丰富多样又营养健康。

居民沈庆华是食堂试运营时就来就餐的首批社区老人之一,他说:“我基本天天都来,这家食堂的菜确实比较健康,连红烧肉都是少油、烧得肥而不腻,非常适合我们这种年纪的老人吃。”

现场,还有不少老人

选择选取菜品后

直接打包带走。

今年61岁的林蔚熟门熟路地来到取餐窗口,不看菜单不做选择,直接拿出6个打包盒让工作人员把当天7菜一汤打包起来,“这里荤素搭配得很好,我和老伴都不挑食,所以每天都会把全套的菜品打包带回家,直接把午饭和晚饭一起解决了,特别方便。”

养老机构内部食堂“打破围墙”,变身社区长者食堂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场地问题,可以更好推进社区长者食堂均衡布点,满足社区老人所盼所需,另一方面,被纳入社区长者食堂之后,政府也会做好政策扶持,以及后续保障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最终使得院内院外的老人都能从中获益。

模式二

链接老字号餐饮资源,打造“长者友好餐桌”

傍晚时分,市民蒋爷叔与老同学们一起来到静安老字号绿杨邨总店用餐,结账时出示身份证后,一顿1500元的圆桌饭直接打了8.8折优惠,大家都直呼“实惠”。

“我特意做过功课了,绿杨邨在周一至周四晚上,对65岁以上老人都是打8.8折的。”蒋爷叔笑着表示,“静安还有好几家老字号都打折,下次聚会可以尝试下。”

这些有“福利”的老字号,都属于静安区“长者友好餐桌联盟”成员单位。

2024年,区民政局会同区商务委、街镇向社会共同倡仪,鼓励有资质、有信誉、有爱心的餐饮企业(老字号等)设置长者餐桌或配送延伸服务,将设桌的社会餐饮企业(老字号)纳入静安区“长者友好餐桌联盟”,成为联盟成员单位,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专业化的助餐服务。

目前

有绿杨邨、王家沙、梅龙镇、吉祥馄饨、老盛兴汤包馆等5家社会餐饮企业9个门店,给予老年人用餐优惠服务。

对于老年人来说,除了想要吃得方便快捷,也想有更多品质选择。静安与多家老字号共同打造的“长者友好餐桌”,不仅能提供更多样、更优质的用餐服务,满足社区老年人对“传统美味”的需求,也让老字号找到老年餐饮新的商业机会,助推打造与银发经济发展更适配的老年助餐服务生态。

模式三

引入优质餐饮机构,探索“白领+白发”共享模式

位于康宁路328号的区块链生态谷白领餐厅,一直以来都是园区白领职工解决一日三餐的第一选择,无论是早餐的面条、包子、白粥以及豆浆油条等,还是午餐和晚饭的数十道热菜、蒸菜、炖菜、小锅菜等,都收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周边社区的老人也来到这家白领食堂就餐,餐厅也特别推出了低盐、低糖、少油的健康菜品,既能保证老年人每日所需蛋白质的充足摄入,又富含足够的膳食纤维,在兼顾口味的同时,价格也实惠亲民。

“这里环境好,吃得也健康,静安老人还能打8.5折。”家住附近永和三村的陈阿姨是这里的常客,当天中午她和老伴带着放寒假的小孙女一起来用餐,三个人点了三菜一汤,花了30多元。

这是彭浦镇探索的“白领+白发”供餐模式——在不断完善社区食堂和老年助餐点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白领午餐协会的合作,在社会层面引入优质的商业餐饮机构,面向社会群体提供餐饮服务的同时,以政府补贴的优惠价格向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让老年人有更丰富的就餐和口味选择,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就餐需求。

该模式是对老年助餐服务体系的良好补充,在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前提下,政府提供适当补贴,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共赢。

模式四

吸引社会爱心力量参与,将“暖心餐”送到家

上午8点半,华东医院食堂后厨里,为静安寺街道准备的300多客老年爱心餐已陆续出炉,等待着助老送餐车的到来,然后送至各助餐服务点和老人家中。这是华东医院“爱心助餐”的第19个年头。

2006年,静安寺街道成立了第一家乐龄家园助老服务站,并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启动社区为老助餐服务试点。

“当时餐费只有四元,每顿要四个菜,还要荤素搭配,这样的‘亏本买卖’被很多企业婉拒了。”作为辖区共建单位、又是以老年诊疗服务为特色的医院,华东医院心系社区老人,凭借善意和责任,由医院职工食堂把“爱心助餐”承担了下来。这一做,就是19年,送餐量达200万份,累计受助老人1200余位。

这些年,爱心助餐的品质不断提高,华东医院在两餐饭基础上,开始供应老年人呼声较高的点心,如肉包、菜包、烧麦等。“能够为老年人的餐桌增添一份温暖,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怀,我们倍感荣幸。”

如今,在华东医院的善举之下,辖区多家单位如酒店、敬老院等也主动加入,为社区长者提供暖心餐服务。这种探索引入社会爱心力量加入为老助餐服务工作的模式,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担当,更进一步营造了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触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做好新时期民政工作?近年来,静安区民政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人民至上,逐步形成了“静邻暖心”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服务体系、“静邻餐厅”普惠均衡的社区为老助餐服务体系、“静邻帮办”优质高效的个人政务服务体系……通过一系列“静邻”品牌,将现代民政理念与百姓生活紧密融合,于润物细无声中守护万家“烟火气”,提升群众“幸福感”,答好新时代的民生答卷。

民生稳、民心就稳、社会则稳。静安融媒体中心联合区民政局推出系列报道,全面展示我区以“静邻”品牌为抓手,努力打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为民思想的“静安样本”。

记者:彭旭卉

图片:彭旭卉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