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文汇·观众席|没有“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唱什么?
上观新闻01-22 23:12:00

浙江小百花的新编越剧《我的大观园》首轮演出,一票难求,接连两晚,主演陈丽君多次谢幕,满场观众仍高喊着她的名字,不愿散去。这样的场面在戏曲演出的现场多年未见了。

戏名《我的大观园》,老年宝玉回望大观园里的青春一晌,身处白茫茫一片大地,“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往事是他脑海里的幻灯片。这是围绕着贾宝玉的大男主戏——他的视角,他的回忆,他的感悟,姐妹们是他凝视下的飘渺残影。鲜花着锦的繁华落幕,能留在观众记忆里的印象,也只剩下“这一个”贾宝玉。陈丽君的扮相清俊,有一种小于她实际年龄的天真和青涩,不染纨绔气,这样干净且不顽劣的“宝玉”,是符合现在年轻姑娘们心愿的“好哥哥”。

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的片段通过社交网络爆火“出圈”,过去的一年多里,越剧演员陈丽君被贴上“流量”标签,《我的大观园》引燃戏曲演出市场,也被视为“流量”效应。但陈丽君演贾宝玉,毕竟与“明星话剧”“流量演剧”不同,她不是被粉丝前簇后拥地进入她原本不熟悉的领域,她本来就在越剧舞台上,也渴望更自信、更有底气、更长久地留守于越剧舞台。她有些憨气地声称:“来看我的不是粉丝,能进剧场的都是戏迷。”

如果《大观园》换了主演,有没有同样的票房?贾宝玉哭吟“为了爱,活下去”的时候,还会满场抽泣声此起彼伏吗?答案是可疑的。但因此质疑一个青年演员不足以为剧目和剧种“引流”,倒不如追问一句,在坐满了年轻观众和新观众的剧场里,《大观园》给她们提供了什么?

“新编”本该是剧场的常态,经典作品应该以复数的形态存在于舞台上,《红楼梦》这样丰富多义的文本,更不必苛求一个特定演出版本的唯一合法性。现在作为经典传承的越剧《红楼梦》,在1958年首演时,那也是一部新编戏。编剧徐进不强求包罗小说内容的情节完整性,而是参考清代红楼戏的折子戏,突出宝黛爱情主线。这个新编戏的剧本,被文学史家王季思收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徐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写出了不愧对小说原作的新的文学剧本。《红楼梦》在上海首演时,主演徐玉兰和王文娟是人气更胜当今任何影视顶流的超级巨星,人红,戏更火,“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想当初,妹妹初到我家来”“问紫鹃,妹妹的诗稿今何在”……这些唱腔唱段唱遍大江南北,也由徐玉兰和王文娟传给她们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即使她们告别舞台,总有越剧新人在台上唱着“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徐、王演《红楼梦》,万人空巷,传承给她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观众也还在,哪怕老观众不在了,新观众仍能被吸引。

戏以人传,演员很重要,而关键词在“戏”。昆剧泰斗俞振飞看范瑞娟和傅全香演《孔雀东南飞》,他羡慕越剧行当有南薇这样的好编剧:“唱词接近原诗,又明白如话,注意音韵。演员歌来,酣畅淋漓;观众听来,舒心惬意。”他那时希望昆剧能“以越为鉴,推陈出新”,意思是从旧的文本里写出新意,同时新的作品能演下去、传下去,成为新的经典。正如范瑞娟和傅全香的《孔雀东南飞》,从20多岁唱到60岁,“惜别离,惜别离,无限情思弦中寄”,这段深情婉转的生旦对唱,当原唱的老艺术家离开舞台,尚且年轻的茅威涛和何赛飞接着唱,她们功成名就以后,今天的小生小花旦们还在传承演唱,也仍如俞振飞当年形容——演员歌来,酣畅淋漓;观众听来,舒心惬意。

《大观园》的首演之夜,蝴蝶剧场里的欢呼声足以震惊当下的戏曲界,女孩们呼喊她们心爱演员的名字越是激昂热烈,这热闹背后的遗憾也更刺心:演员和观众都是注入中国传统戏剧躯体的新鲜血液,而她们在此时此刻的舞台上得到了什么?表演的现场转瞬即逝,未来谈到《大观园》,除了宝玉挨打时惊悚地从舞台高处滚落,除了林黛玉谈论《西厢记》说出“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惊人之语,除了陈丽君本人的舞台形象,能有任何与戏曲本体相关的、哪怕一段唱腔从此流传吗?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