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上海站 @虹口丨乐游虹口中国年
上海虹口01-20 13:35:15

梁思成、林徽因是中国建筑学界的“通才型”人物,在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建筑教育等诸多重要领域均有杰出乃至开创性的贡献。

2021年,为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栋梁——梁思成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文献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当时,梁林的照片、图纸、书信、手稿等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首次公开展出,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2022年开始,“栋梁”沿着梁思成和林徽因事业的足迹开启了巡展之路。

梁思成的故乡江门,梁思成林徽因任教东北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的沈阳,梁思成林徽因考察古建筑获得重大发现的山西,现在展览来到了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起源地的上海。

梁思成林徽因与上海有着深厚而广泛的渊源,本次展览举办地所在的虹口也与他们有着别样的缘分。林徽因8岁时,随家人迁居上海,住在虹口的金益里,并进入不远的爱国小学读二年级。而上海的首批杰出华人建筑师,如赵深、陈植、童寯、庄俊、张镈等,与梁林之间的学术交流,也为中国建筑现代化发展之路提供了不少启发与灵感,共同铸就了上海近代建筑的辉煌,使上海成为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1月23日,《栋梁——梁思成林徽因学术文献展》将在位于虹口区四川北路上的滨港商业中心6楼的上海趣看美术馆开幕,并持续展出至4月18日。

展览以“栋梁”为主题,汇聚了近 400 件(组)珍贵展品,涵盖手稿、图纸、草图、测绘稿、打字稿、档案、证书、著作早期刊本、影像、录音等丰富文献形式,其中不乏珍贵原件与高精度复制件,全方位呈现梁林两位建筑学宗师的学术生涯,不仅是对梁林的纪念,也是对中国建筑学发展历程的一次重要回顾。

展览分为“求学”“营造学社”“规划与保护”“建筑设计”“建筑教育”五个主要单元,19件核心展品串联起两位大师的一生,系统梳理了梁思成、林徽因在建筑学不同领域的学术历程与杰出贡献,全面展现两位建筑宗师的学术全貌,全方位回顾了两位建筑宗师精彩卓越的学术生涯与鲜活的个人生活,立体化呈现大师们的崇高品格与独特魅力,弘扬其治学精神,激励后人继续在建筑学领域探索前行。

展览看点

2025年,适逢《营造法式》(陶本)刊行一百周年。这部由建筑学泰斗朱启钤与藏书大家陶湘校订并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开山巨著,经朱启钤赠送梁启超,又转赠于梁思成林徽因,成为开启梁林建筑史研究的学术原点。为了解读《营造法式》梁林穷尽了一生。梁思成晚年将其研究所得著述于《〈营造法式〉注释》图档中,这份珍贵的手稿作为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梁启超在《营造法式》(陶本)扉页寄语梁思成、林徽因

“梁林家人为此次上海站展出提供了两封和上海有关的信件。林徽因一封、梁思成一封,一中一英,珠联璧合。”策展人王南介绍,1928年,林徽因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之前回福州探亲,途经上海写了此信给梁启超,信中有提到要去城隍庙花园,就是现在的豫园。梁思成的信则是1946年访美前,从上海出发并在此滞留几天时写给费慰梅的。

梁思成写给费慰梅的信件

层高达7米的多媒体展厅是趣看美术馆的独家亮点。在多屏影像空间中,观众将跟随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起,在战乱与外敌压迫的时代背景下,走遍大半个中国,踏上考察千年古建、守护中华文脉的使命之旅。

展览还通过高精度复原的应县木塔1:25模型,观众们将领略到跨越千年的智慧与匠心,与梁林一起感受中国古建的独特魅力。

展览期间,趣看美术馆还将举办学术讲座、创意工坊、研学课程和文化体验沙龙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观众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观众可与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学术成就,与其他观众分享心得,共同感受建筑学的魅力,深化对两位大师的理解与认识。

1月23日至4月18日

来虹口

来上海趣看美术馆

与梁思成、林徽因的智慧才华相遇

与他们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共鸣

一同走进这场建筑学的盛宴吧

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时间

1月23日至4月18日

展览地点

趣看美术馆

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939号

滨港商业中心6楼

周二至周日

10:30-21:00开放

最晚入场时间20:00

周一闭馆

记者:钱晶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