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俳句中的梅与樱
澎湃新闻01-15 11:01:00

【编者按】规划假期旅行该去哪些地方、找哪些人、带着哪些书?作者洁尘行走日本多年,以俳句为线索,以四季为章节,顺着俳人的脚印,重走日本的乡间与山林、城市与原野。本文摘自《行于浮世》,洁尘著,湖南文艺出版社·浦睿文化2024年12月版。原题为《人到晚年已成瘾》。澎湃新闻经浦睿文化授权刊发。

我是边学日语边读俳句原文的,一知半解,但也别有妙处。其中,我发现日语中的拟声词和拟态词,比中文还要丰富得多。窸窸窣窣的,絮叨又亲切,用在俳句里,体物精细传神,真是妙不可言。

跟芭蕉同时代的俳人池西言水曾有一句季语为“梅枝”的俳句:“猫逃梅枝摇,春夜月朦胧。”真真是如猫尾巴轻轻拂过一般地摇曳轻妙。其中,可以运用通感的有春夜淡薄的月光、梅花的香气。

2017年春天,我和同行人走到信浓山路上,在中山道马笼宿,路边一棵老梅正在盛开。彼时恰春雨细融,交裹在身上,我想起与谢芜村的一句:“冬雨下,静静濡湿,樟树根。”樟木树冠巨大,枝叶茂密,要打湿树根,需要很长的时间。我眼前的这棵老梅,树干枝条都纠缠交结,花朵零星开放,毫无茂盛之态,又没有叶子,但感觉相当爽洁,跟周围一切湿漉漉的完全不一样。我走过去,摸了一把,是湿的,而且湿透了,一些树皮屑也被我摸下来沾在手上。似是而非,老梅厉害。

在日本的早春,梅花的景象还是相当普遍的,只是被春天的领衔者樱花给抢了风头。小林一茶似乎更喜欢把梅花作为春天的领衔季语,比如:

月亮,梅花,醋啊,蒟蒻啊,一天又过去了。

梅花的香气,春天是一件夜晚的事情。

松尾芭蕉在他人生最后的一个春天写道:“梅花香,朝日涌出,山路长。”

我认为一茶关于梅花最厉害的一句是:“一枝,即让京都的天空成形,梅花。”这句立马让人联想到歌川广重的“江户名所系列”之《龟户梅屋铺》。旧日江户的龟户梅园,因每年梅花盛景而成为初春名所,其招牌是一棵名为“卧龙梅”的古梅树,广重画的就是这棵卧龙梅。他选取了这个古梅的局部,虬曲的枝丫奔至画面之上,被画框局限,所以也被人认为是借鉴书法的一种造型。在主体枝丫的基础上,有正在盛开的梅花和远处的三两游人,背景是鲜红色的天空。天空的这种颜色在日本传统色中被称作茜色,以前我在读画时,认为鲜红的天空仅是一种情绪澎湃的艺术手法,后来我在日本旅行时,这种被夕阳烧红的傍晚见过很多次,于是知道广重是在写实。这种取景方式相当抽象,迷倒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那一帮艺术家,其中凡·高对此迷恋甚深,于是用油画方式临摹了一幅《龟户梅屋铺》,向歌川广重致敬。

梅花是跨季花卉,主要集中在2月至3月开放,从冬天的尾巴溜到春天的眉梢。仔细想想,春天的花树长得都有点像,比如梅、樱、李、梨,溜得顺理成章。

樱花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的花卉品种,梅花产自中国,在奈良时代(710年至784 年)传入日本。那个时代,但凡源自中国的东西都很尊贵,所以梅花的地位相当显赫。日本第一部歌集《万叶集》中,有43首咏樱,而咏梅的多达117首。在当时的文化中,对梅花的赞美代表着一种更高的品位。

到了平安时代,本土樱花与舶来梅花之间不自觉的竞争开始有了点旗鼓相当的意思。有个研究数据是这样的:《源氏物语》有42处写樱,44处写梅;《枕草子》中写樱13处,写梅14处。清少纳言说:“不论色浓色淡,最喜爱红梅,而樱要花瓣大,叶色深,开在细枝上才好。”

在近现代俳人中,有不少钟爱梅花。

夏目漱石极爱梅花。“梅林深处何人宅,半星灯火漏幽微。”他著有《梅花一百零五句》题赠给好友正冈子规。

昭和时期俳人西东三鬼有关于梅花的妙句:“仰望蓝天与红梅,人到晚年已成瘾。”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