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
2025年,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有哪些重磅展览值得一看?
上海黄浦01-13 17:27:27

2025年,到上海博物馆看什么?

快收下这份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

2025年观展指南,

从新春年俗到珍品书画,

从历史文物到海派文化……

陪你精彩一整年!

人民广场馆

01

灵影仙踪

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

2025年1月14日至3月2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第三展览厅

乙巳蛇年,鳞动春归。在中国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将首次在独立展厅亮相。13件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来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邀请见证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感受灵蛇文化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重点展品

漆木匜形杯

战国中晚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221年)

2002年湖北枣阳九连墩2号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蛇纲网状铜器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02

古犀珍献

明清犀角器展

2025年5月30日至2026年5月底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三楼原印章馆

犀角是古老的工艺用材。中国的犀角雕刻至迟于汉代已经成熟,历经唐宋的发展,在明清之际达到鼎盛。犀角雕刻艺术借鉴和融合了金、玉、漆、竹、木、牙雕的样式或技艺,体现了手工艺传统中“物尽其用、材尽其美、人尽其巧”的价值追求,不仅传达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旨趣,也为今天的造物实践提供了颇具价值的艺术参考。

上海博物馆是全球明清犀角器的重要公立收藏机构。本次展览从馆藏中遴选百余件犀角器珍品,并辅以与犀角雕刻艺术相关的其他文物,造型多样、题材丰富,为观众多角度地呈现这一无比珍贵而又鲜为人知的传统工艺门类。

重点展品

周文枢犀角雕松崖流溪杯

明末清初(17世纪)

上海博物馆藏

2015年仇大雄捐赠

犀角雕兽面纹扁足方鼎

清(1644-1911)

上海博物馆藏

03

珠归海上

庄万里家族捐赠两塗轩书画展

2025年8月20日至2026年4月19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三楼原书法馆

在上海博物馆书画收藏中,由菲律宾华裔企业家庄万里先生家族于2000年捐赠的“两塗轩”书画是尤为值得珍视的一部分。庄先生热爱中国文化,感怀华夏文物流散海外,倾毕生搜求数百书画珍品宝藏于“两塗轩”。他志行高尚,不以其为一家之私藏,其哲嗣庄长江先生、女儿庄良有女士秉承父亲心愿,征得家族同意,遴选书画精品233件,慨然捐赠上海博物馆。

“两塗轩”珍藏书画内容丰富,自宋至近现代,跨八百余年,涵盖书画史上主要的风格与流派,有宋人《秋山萧寺图卷》、明人《十八学士图》四屏、林良《竹禽图》、董其昌《手札九通卷》、齐白石《七冠报鸣图》等书画精品。适值上海博物馆东馆建成,位处人民广场馆的“两塗轩”陈列室亦加以改建,经梳理研究,此次精选45件庄氏家捐赠书画藏品展出,望为观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展览。

重点展品

佚名秋山萧寺图卷

宋(960-1279)

上海博物馆藏

2000年庄万里家族捐赠

佚名十八学士图屏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馆藏

2000年庄万里家族捐赠

董其昌行书手札九通卷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馆藏

2000年庄万里家族捐赠

04

红翠斗芳菲

宋元明漆器珍品展

2025年9月19日至11月23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第二展览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国家之一,漆器工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进步,到了宋元时代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雕漆、填漆、戗金、螺钿等工艺共同构筑了一个绚丽彩色漆艺世界。为了让观众了解璀璨的中国漆器文化,尤其是珍贵的宋元传世珍品,上海博物馆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于2025年秋季共同主办展览,展品总数近200件,汇聚了以东京国立博物馆为主的日本多家著名收藏机构的中国漆器精品。

展览拟通过展示海外传世的宋元明漆器精品,特别是宋元珍品,系统梳理中国漆器的艺术成就,进一步探究并向公众和学界呈现中国漆器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涵。

重点展品

剔黑楼阁人物图盘

南宋(公元12-13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黑漆螺钿海涛龙纹菱花盘

元(公元14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剔红花鸟纹长方盒

南宋(公元13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05

至扇至美

上海博物馆藏历代精品书画百扇展

2025年10月至2026年2月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第一展览厅

中国扇面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于扇面之上挥洒书画,为后世留下丰富的艺术珍品,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扇丰富,数量多达千余件/组,包含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多种题材,形制上有扇页和成扇等不同形式。

本次历代书画扇展以时间为线索,遴选馆藏宋、元、明、清及近现代不同时期名家精品书画扇100件,其中不乏宋徽宗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纨扇页、元盛懋《秋江垂钓图》纨扇页、明姚绶《行书诗》扇页、明唐寅《临流倚树图》扇页等鲜少亮相的名品。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让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扇面书画艺术的魅力。

重点展品

赵佶草书七言诗二句纨扇页

北宋(960-1127)

上海博物馆藏

盛懋秋江垂钓图纨扇页

元(1271-1368)

上海博物馆藏

姚绶行书诗扇页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临流倚树图扇页

明(1368-1644)

上海博物馆藏

05

暂得之乐

暂得楼捐赠陶瓷展

2025年10月至2026年8月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二楼原陶瓷馆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暂得”一词被大收藏家胡惠春先生用作自己收藏的堂名,表达了他每一次与心仪文物相遇的喜悦,展现了豁达的胸襟。胡惠春先生分别于1950年和1988年将珍藏的300多件珍贵陶瓷文物捐赠给上海博物馆,此后,其后人又陆续将暂得楼旧藏珍品捐献而出。

暂得楼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陶瓷器数量可观,质量尤精,时间跨度从晋唐到清末,尤以明清官窑瓷器为重,清代官窑瓷器中成对的珍品更是难得一见。1996年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开馆之际,在二楼常设“暂得楼陶瓷馆”展厅,以致敬胡惠春先生的慷慨捐赠。该展厅经短暂整改后,将于2025年10月以崭新面貌重新开放,让观众得以再次目睹这些至美佳作。

重点展品

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

清康熙(1662-1722)

上海博物馆藏

2021年胡惠春、王华云伉俪后人捐赠暂得楼旧藏瓷器

景德镇窑粉彩百鹿尊

清乾隆(1736-1795)

上海博物馆藏

1988年胡惠春、王华云伉俪捐赠

景德镇窑冬青釉印花古铜器纹瓶

清乾隆(1736-1795)

上海博物馆藏

1950年胡惠春、王华云伉俪捐赠

07

摩登华影

海派旗袍与百年时尚

2025年12月中至2026年8月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一楼原青铜馆

20世纪于中国是波澜壮阔的百年,社会风俗与服饰生活都开启新纪元。时人为立于万国竞争之世,服饰由繁琐趋于简便,传统服装虽退潮而去,人们在慕洋服之余仍未忘本心,在革新与复古的交织中,孕育出中西融汇、古韵新潮的经典国服款式——旗袍。

上海繁华甲于全国,海派旗袍更是独树一帜,既承载国人自信,又博采世界精华,从上海走向世界,发展为独立艺术与综合文化。本次展览将采用沉浸式展出,以张信哲先生的收藏民国旗袍及贝聿铭之妹贝洽(Patricia Pei)女士捐赠旗袍为主要展品,从服装时尚的角度,展现百年摩登生活,讲述江南女性从古木青砖的往昔步入流光溢彩时代的故事,演绎海派旗袍如何历经百年更迭,成为全球女性华服代表的历程。

重点展品

水绿地珠片丝带绣花卉纹蕾丝旗袍

20世纪50年代

上海博物馆藏

2021年贝洽女士捐赠

黑白涡纹植绒旗袍套装

20世纪60年代

上海博物馆藏

2021年贝洽女士捐赠

08

出神入画

文物中的传奇故事

2025年12月中旬至2026年8月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二楼原陶瓷馆

竹林笑傲七贤事,青梅煮酒谈笑间,玉人待月西厢下,苏子赤壁泛歌船……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不胜枚举,志怪传说、英雄演义、戏曲故事、文人佳话,定格于不同材质的文物之上,形成经典的图像叙事传统。这些引人入胜的传奇故事与图像,其诞生、流传与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工艺技术与时风世俗;在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它们又碰撞出更丰富多彩的火花,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演绎出全新的灵感。

本次展览选取刻画经典故事图像的瓷器、漆器、竹刻、铜器、版画等各类精彩文物,带领观众畅游中国传奇的世界,解读妙趣横生的典故,透析图像叙事的传统,追索传奇演绎的脉络,也共同寻觅故事背后中华民族的文化风貌与精神特质。

重点展品

景德镇窑釉里红“彭祖烧香”图瓶

元(1271-1368)

上海博物馆藏

景德镇窑五彩西厢记“长亭送别”图觚

清顺治(1644-1661)

上海博物馆藏

竹雕“竹林七贤”图笔筒

清(1644-1911)

上海博物馆藏

跨年展览

1.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

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一楼

2.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

2024年7月19日至2025年8月17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二楼

3.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与世界

2024年11月23日至2025年3月30日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第二展览厅

4.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

2024年4月25日起

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四楼展厅

*以上展览名称及信息仅为预告内容,具体情况请以开展前公布为准。

2025,期待与您相约!

选稿:许文杰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