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徐闵线往事:一个月工资40元,一半给了它……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01-11 10:04:19

一条路,一座城,百年穿越。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一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百年沪闵路》。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乘着徐闵线去上海》节选。

乘着徐闵线去上海00:00310000未加入话题

线路因人而设,60多年来与徐闵线相伴相依的是几代人。

徐闵线公交站点(资料图片)

在我印象中,当年的徐闵线在莘庄和颛桥这样的大站经常要停好久拉乘客,但是一旦开起来就很快,目的是为了把之前等候耗掉的时间补回来。以至于当年还流传着徐闵线的两个“神话”:一个是有一次徐闵线司机飙车时车轮竟然冒火星了;另一个是徐闵线刹车的时候,一个乘客把那根直的铁扶手拉弯了……

20世纪80年代的肇嘉浜路(资料图片)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时,我的同事曾采访过一位徐闵线的老乘客。20多年前,这位姓薛的先生天天乘坐徐闵线往返于市区和闵行,徐闵线的“月票难求”曾让他苦不堪言。20世纪70年代,薛先生为了妻子上班便利,便将家从徐汇搬至闵行,但自己任职的学校仍在徐汇区,每天依旧得和徐闵线打交道。“刚搬来闵行的那些年,工资大部分除了上缴给老婆外,就是交给了徐闵线。”薛先生打趣道。由于当时实行多级票价,最贵的0.4元,最便宜的0.1元。薛先生每天购买的便是距离最远、价格最高的那档0.4元,一个月25个工作日算下来得花费20元。“现在看来,20元不算什么,但在当时,个人的平均工资才40元,一年12个月的车费算下来,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了。”

1986年购票实行部分月票制,徐闵线月票15元,相比之前,能省下不少钱,所以人们竞相抢购月票。不过如果没有熟人,是根本排不上的。物资匮乏的年代,买张月票都难,放到现在真的无法想象。

后来,随着客运交通线路的增多,各种中巴投入到徐闵线中,同时,轨交1号线和闵行境内5号线又陆续开通,以及沿线大量住宅区的建成,乘客也逐渐从长途直达乘客为主变成了短途换乘乘客为主,票价连续调整多次,最终定价在2元,将近人均工资的千分之一,这才让票价真正平民化。

徐闵线自肇嘉浜路高安路至沪闵路江川路,途经徐家汇、漕河泾、上海南站、锦江乐园、莘庄、老闵行等客流集中地区,单程1个半小时,全程近30公里。车辆也从巨龙车换成了普通公交车、申沃空调车。但依然还是闵行往徐家汇方向头班车最早、末班车最晚的线路,甚至到了半夜,还有一小时一班的徐闵夜宵线。

徐闵线公交车辆(林言摄)

1985年,徐闵线位于徐家汇的起点站(资料图片)

徐闵线终点站——闵行汽车站(林言摄)

时代在变,徐闵线也在变。变的是内涵,不变的却是那个熟悉的“代号”。根据上海市公交管理规定,以文字命名的公交线路名将变更为数字线路名。虽然自从有了私家车后,算起来我已经有20多年没乘过徐闵线了,但关于徐闵线,总有些割舍不开的情感,因为它伴随了闵行几代人和闵行的成长。每天上下班,我开着车走在沪闵路上,不时与繁忙的徐闵线擦肩而过,总不由得会怀念起当年的情形:排着队耐心地候车;车来了一拥而上抢座位;巨龙车摇头摆尾哐哐地沪闵路上狂奔,而我则打着瞌睡,口水流了一地。快进站时,卖票员把手伸出车窗外摇着小三角旗喊着:

快快快,去莘庄、颛桥、老闵行,站站停,走了走了,马上开了……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一季,我们邀请了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的青少年来诵读《百年沪闵路》。这条路,历经百年沧桑,岁月洗礼,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城市化快速推进,无论是名字、形态、走向都在不断演变。要了解这条路的前世今生,首先得从路名上作番概念性的解读:无论是沪闵路,还是老沪闵路,都深深地烙上了沪闵南柘路的印记,了解了其间的来龙去脉,才会深刻感受到上海城乡百年间的变迁。

2025年1月起,第二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选稿:吴怡闻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