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静安区坚持以文化高质量发展夯实城区“软实力”,厚植城市精神品格,大力实施“文化强区”专项行动,倾力书写文化自信自强的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静安样本。
红色文化“高光”
◆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
◆“党章中的纪律”专题展览一“约”难求,从静安走向全国
◆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参加“2024北京国际高清舞台艺术影像周”
◆《红色足印》系列浸入式情景党课“上线”一年,预约量激增近三倍
106处重要红色革命旧址、遗址,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等一批重要的红色场馆,李达、刘晓、蔡元培等革命者和文化名人留下的工作和生活足迹......这份珍贵的红色“家底”见证了静安区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的核心区域的光荣历史,也成为静安区大力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的“根”和“魂”。
红色场馆成为最强文化“能量场”

静安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地、革命领袖足迹地、首部党章诞生地、中共中央早期机关聚集地、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地和群众运动策源地,现有的红色革命旧址、遗址数量居全市各区前列。红色早已成为静安最鲜明的城区底色和书写文化自信自强静安样本的最强“能量场”。



上海市启动“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后,静安承接了全市“一馆五址”建设中的中共中央军委机关旧址、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和中央特科机关旧址“三址”纪念馆的筹建工作。2024年4月,中央特科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开馆,标志着“一馆三址”建设高质量收官。和区域内各处红色纪念馆一起成为革命岁月的记录者和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者,让走进来的参观者动容、共情,更把理想信念如磐石般牢牢树在心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4年5月,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国共产党章程》研究中心)配合党纪学习教育,把首部党章诞生地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推出“党章中的纪律”专题展览,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党的百年自我革命伟大历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以党章为根本,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扎实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向纵深发展。
截至2024年8月底,到馆参观专题展览超24万人,接待团队1950批。线下参观一“约”难求,线上“云参观”同样热情高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在启动专题展览全国巡展的同时,活用数字媒体与“互联网+”技术,依托红途学苑平台,创新“云”系列教育模式,持续提升党纪学习教育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2024年,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还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红色场馆全方位开展交流合作,举办“中共中央早期机关在静安(1921—1933)”全国巡展,多角度讲好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红色故事,在守正创新中让红色文化“融”起来,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品牌“亮”起来。
浸入式情景党课推动红色文化破圈
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文化破圈传播,是静安区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的重要抓手之一。



2024年7月,由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出品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首次来到北京,参加“戏剧光影——2024北京国际高清舞台艺术影像周”,以高清戏剧影像的形式为观众带来一场“好听、好看、好懂”的文艺党课。《辅德里》是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戏剧作品,2021年4月首演之后的百天内,前往全国5省10城,演出33场,进社区演出14场,好评如潮,成为全市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的标杆性作品。



观众带着共产党员“赤雁”的两份记忆碎片“穿越”回他在隐蔽战线上最后的战斗场景,通过沉浸式参与暗号接头、密室寻线等互动环节拿到重要线索,梳理出这位无名中共党员隐秘而伟大的一生。这就是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推出的浸入式情景党课《无声告白》。
整个过程中,观众既是戏外看客,又是戏中角色,在错位时空中成为“追风者”,汲取中国共产党党员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无声告白》是静安区文史馆创新推出的《红色足印》系列浸入式情景党课的其中一课。整个浸入式情景党课利用沉浸式戏剧、声音剧场、装置戏剧、密室逃脱等各种表现方式,既让红色记忆有了鲜活的表达方式,也深度融入了当代年轻人对“奉献”“牺牲”的思考。据统计,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间,区文史馆共开展情景党课教育活动977场,参与党员约17000人次。同时,多堂情景党课得到改版升级,改版后的预约量较之前激增近三倍。
融合传播打开“红色故事”新叙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蕴藏在静安各处红色场馆和革命旧址、遗址里的红色基因,都是最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永远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流动教室”“出发吧去静安”“漫画红色静安”等多个品牌项目的陆续推出,融合巡展巡讲、短视频、City Walk等的多维度传播模式,打开了“红色故事”的全新叙述方式。
与SMG合作拍摄的20集“出发吧,去静安”系列宣传短片在多个平台上线,并被“上海发布”微博等转发,播放阅读量超10万次,让更多人看见了静安的红色地标及历史建筑。



“光荣之城人民静安”静安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主题音乐会吸引35万余观众线上线下同时观看。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理想之光和信仰之力,在每一次党课学习,也在日常“大思政课”的润物无声中。

“永远的旗帜——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流动教室”先后走进学校、企业、社区,累计接待3.2万人次参观,还同步培养了一大批志愿讲解员。

2024年,上海市社联和静安区委宣传部共同创设“理论‘静’距离”项目,搭建学术支持、理论宣传和服务实践的“一站式”基层理论学习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为基层发展提供社科智慧和专家支撑,为专家学者提供关注现实、调研社会的平台,更好推进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
继持续开展开学第一课、红色研学、馆校共建等活动后,静安区在2024年联合“混知”团队原创编撰《漫画红色静安(暂定名)》图书。

2024年11月14日,该图书的首期漫画长图文——“中央特科”特辑及短视频在“混知”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小红书,以及“上海静安”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同步上线,累计观看阅读播放235.8万余次,总互动评论数8万余次。
静安党建品牌项目之一,“行走的博物馆公教课”在2024年11月首演的舞台剧《峥嵘岁月・如愿》以“博物馆+戏剧”的方式打造党史教育课堂,激发观众的深层次思考。《初心足迹,从三曾里到甲秀里》和《从“初心之地”到“人民之城”》微党课满足了白领、青年的红色文化需求,已辐射1500余人次。
选稿:许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