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上海轮渡114岁了!细数闵行那些轮渡和渡口……
今日闵行01-06 09:41:39

当你驾驶车辆驶入隧道,驶上大桥,顺利过江时,是否想过,一百多年前,在没有这些便利的交通设施的日子里,人们是如何抵达黄浦江对岸?

没错,轮渡!上海轮渡,到现在还被许多长辈称为“摆渡”,是来往黄浦江两岸的渡运系统,同时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一部分。

1月5日,上海轮渡迎来了114岁生日,其中闵行人比较熟悉的可数闵行渡口、杜行渡口、吴泾渡口了!你可知道,以前的轮渡、渡口是什么样的?

渡轮,上海人喜欢称作“摆渡船”,作为往来于黄浦江两岸的交通工具已经存在114年了。

1911年1月5日,上海第一班轮渡从当年的浦西铜人码头,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东路外滩附近起航,开往浦东的东沟,这一天,轮渡正式成为了越江“神器”。

其中,西闵线客渡航线每天来往于奉贤西渡和闵行,是目前上海在黄浦江上客流量最大的一条航线。早晨4点起航,晚上24点结束,节假日照开。

闵行这里的岸口离沪闵路不远,老闵行人习惯称它为闵行摆渡口。

图片20世纪30年代的西闵线码头旧照

图片20世纪30年代闵行轮渡有两艘船,一艘叫经航,一艘叫渡航

图片

虽是仅仅一江之隔,但多年来,两岸无论是城镇建设、社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有着一定差距。20世纪七八十年代,奉贤人到闵行来,就犹如闵行人去上海。从80年代中期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引进了诸多世界500强企业,奉贤到闵行来打工的人越发多了,轮渡更忙。

图片

西闵线客渡航线是条有年头的客渡线,闵行渡也是个有历史的渡口。该渡设于清末民初,最早为民间手摇摆渡,从1932年开始,开通运输汽车业务,设立了闵行汽车轮渡管理处,是全国官办车辆轮渡之始。

图片

20世纪80年代闵行渡口

西闵线轮渡最辉煌时期当属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常备对江渡轮3艘,日均渡客量2.7万人次,年运输量达到千万人次。

图片

2010年,连接两岸的闵浦二桥正式通车,运营了半个多世纪的西闵线也取消了车渡航班。但每天20小时不间断的轮渡依旧是两岸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图片浦江两岸的大桥陆续建成,渡口已没有了当年的繁忙景象

2019年1月,闵行轮渡迎来了新生。为大力推进滨江开发,新的闵行渡向西迁移了300多米。不久的将来,滨江贯通与轮渡口的有机结合会为两岸风景更添魅力。

图片

这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

而原为人力木船摆渡的杜吴线则设于民国年间,为上海县境内黄浦江上14处渡口之一,称吴泾渡。

此图为AI创作

1958年9月30日,市轮渡公司在杜行至吴泾开辟杜吴线轮渡航线,派出40客位的205号客轮1艘投入该客渡航线营运。1959年该航线划归上海县交通运输局接收管理。1964年1月,杜吴线交还市轮渡公司统一经营管理,并于1973年新建了站房、候船室、驳岸、引桥,还有加宽的浮码头。

上世纪80年代杜吴线浦东杜行渡口

上世纪80年代杜吴线浦西吴泾渡口

到了1980年,为了适应杜吴线不断增长的流量,一艘可载2吨以下车辆过江的8车位车辆渡3号轮被投入使用,开辟了上海县境内第二条装载汽车过江业务,实行客与车的混装营运。

1980年始投入杜吴线运营的沪航车

1982年,该航线的车辆过江量达到了40765辆次,而到了1985年,这一数字跃升至81969辆次。

1986年4月1日起,市轮渡公司投入500客位沪航客14号轮载运乘客。

1990年,该航线常备渡轮1艘,日均客流量1.26万人次,1993年客运量538.22万人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次的起伏和往返,是江水与轮渡共同编织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杜吴线浦东杜行码头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浦西吴泾双码头

1994年,吴泾轮渡站被列为吴泾热电厂八期工程用地范围,吴泾轮渡站迁址上游剑川路沿江段,并于1997年8月21日竣工。

1997年8月21日竣工迁建吴泾轮渡站售票亭

1997年杜吴线浦东杜行轮渡站码头全景

2005年,杜吴线客运量为272.18万人次,2009年客运量291.41万人次。

2006年吴泾渡口引桥码头

2007年吴泾渡口检票口

到了2010年,随着闵浦大桥的建成,杜吴线的客流主要变为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这条轮渡航线成为上海仅有的两条从黄浦江大桥下穿行而过的轮渡航线之一。

改造中保留了80年代的老浮桥

十月杜行渡口畔浦江郊野公园的粉黛子如诗如画

杜吴线浦西浦东分别毗邻吴泾公园和浦江郊野公园,是很多市民休闲游玩的必经之路,现已成为新晋网红地标,这里的每一张快照都如同电影大片般震撼人心!

从杜行渡口遥望对岸的夕阳美景

时光流转,江水滔滔,轮渡的变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承载着过去百余年的生活印痕与城市历史。它渡过无数两岸的乘客,也渡过每个人的希望、期盼和梦想。

如今,我们可以登上轮渡,重拾往日时光的碎片。连带呼啸而过的江风,听它温吞叙事。亦或欣赏一下两岸的风景,享受片刻放空的宁静。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