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这场三人篆刻展勾连一部近现代海派篆刻史
上观新闻2024-12-31 19:23:00

一花一世界,一印一乾坤。由上海中国画院主办的游刃乾坤——近现代海派篆刻的崛起暨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篆刻学术特展”,日前上海中国画院程十发美术馆第一、二展厅揭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260余件精品力作,不少展品难得一见。展览虽是以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三位篆刻大家的篆刻作品为展览主体,但其意义不仅仅是对三位大师作品的简单呈现,而是具有更广阔视野下的近现代海派篆刻史的呈现

展览现场

展览总策划、上海中国画院党总支书记、主持工作副院长江鹏介绍,本次展览是上海中国画院立足“名院、名家、名展”,围绕“出人才、出作品、出影响”工作目标,进一步擦亮上海中国画院金字招牌的有力举措。

上海中国画院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画院之一,画院成立之初,凝聚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半壁江山之力,丰子恺、沈尹默、贺天健、朱屺瞻、吴湖帆、刘海粟、王个簃、林风眠、来楚生、陈巨来、白蕉、叶潞渊、陆俨少、谢稚柳、唐云、程十发等国画、书法、篆刻名家辈出、阵容强大。

基于雄厚的藏品资源和人才优势,2022年、2023年,上海中国画院先后策划举办“壮心高华——谢稚柳陈佩秋学术艺术大展”“百年谁断——近现代帖学的振兴暨沈尹默潘伯鹰白蕉书法学术特展”等国画、书法跨年学术大展。今年重磅推出“游刃乾坤——近现代海派篆刻的崛起暨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篆刻学术特展”,也是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篆刻学术展,助力中国篆刻艺术的弘扬和发展

展览在回望来楚生、陈巨来、叶潞渊三大海派篆刻名家异彩纷呈的艺术历程之外,将带观众一同领略中国近现代篆刻艺术流变中海上印坛先驱们的熠熠星光大展呈现颉颃吴齐”“第一希有”“潞璋琼渊西泠风来谁主沉浮五个单元,含260件(组)篆刻、书画作品及文献。

来楚生刻 白文“大胆闯”印-2.8×2.8×6 上海中国画院藏

其中,“颉颃吴齐”是来楚生作品展示的独立单元,展出了其篆刻精品三十余方。上海中国画院所藏的“东风得意”“大胆闯”精品,不独所刻苍浑大气,雄厚古拙,其内容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肖形印作为来楚生的独诣之能,在继承秦汉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拓展了其表现的视域,题材多样而广泛,简约精当,气韵生动,与其文字印同一气调。与吴昌硕、齐白石一样,来楚生的书、画、印三个维度齐头并进。

篆书·安持精舍 陈巨来 25×119

“第一有”单元,为观者呈现了陈巨来众多首次展出的篆刻作品。这些作品绝大多数是上海中国画院的院藏作品,包括“中国共产党万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作品。更有陈巨来平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下里巴人”(牙章)。其严谨文雅而具高华气质的篆书作品,功力十足,静谧之气跃然纸上,直击观者内心深处的好古之怀。

叶潞渊印章-2-3潞翁 6610

“潞璋琼渊”是叶潞渊作品集中呈现的展区。叶潞渊与陈巨来共同师事赵叔孺,同师而异能。与陈巨来的精润不同,叶潞渊的作品典雅而沉静,在皖、浙之间,又能参酌战国秦汉的众多面目。此次展览展出由其家属提供的众多自用印,形式丰富,展示了其在篆刻上的苦心孤诣。其绘画作品多作没骨,雅逸清丽。展览同时展出了与其往来师友的多封信札,如赵叔孺、王福庵、褚德等,值得细品。

明清流派印是中国篆刻史上继先秦、秦汉以来又一高峰,因文人群体的参与推动,让篆刻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至晚清,流派印异彩纷呈,大师竞出,让篆刻获得了足可与书画并置的地位。

西泠风来展出了众多清代浙派等名家作品,如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等作品,这些作品为叶潞渊捐赠。西泠八家在篆刻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巨大,海派众多名家,都受过其恩泽,为后来篆刻的发展贡献突出。这批印章的展出,在显示其历史意义的同时,也体现了叶潞渊的格局与气度。

“谁主沉浮”展区向观者呈现出了近现代海派篆刻名家林立、千峰竞秀的篆刻局面。赵之谦、吴昌硕、赵叔孺、王福庵、马公愚、钱瘦铁、邓散木、方介堪、朱复戡、钱君、单晓天、方去疾、吴朴堂、高式熊等大家的作品均有展出。近现代海派篆刻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历史地位,由此可以窥见。可以说是近现代海派篆刻的缩略版简史。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