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松江枢纽,启用!上海松江站,开站!
上海松江2024-12-26 16:23:09

今天(12月26日),沪苏湖铁路沿线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新建火车站上海松江站启用。上海松江站联结沪苏湖高铁、沪昆高铁及沪昆铁路等多条重要干线,实现了对长三角80%以上城市的快速通达。松江枢纽是仅次于上海虹桥、上海东站的上海第三大枢纽车站,也是长三角地区的关键交通枢纽。随着其启用,作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的松江枢纽,也由蓝图变为现实。

上午9时30分,记者在上海松江站看到,不少乘客早早来到车站,经过安检后进入候车大厅,等车间隙,乘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上午10时14分,沪苏湖高铁从上海虹桥站始发的列车“上海虹桥-安吉G9501/0次”抵达上海松江站,10时15分,从湖州东始发的列车“湖州东-上海虹桥G9508次”到站,乘客们在列车工作人员引导下有序上下车。

上海松江站的启用,对于广大松江市民来说,无疑极大提升了交通出行的便捷性。松江市民姚惠惠今天乘坐从虹桥出发的首班列车去湖州旅游,她说:“能够见证上海松江站的启用并乘坐第一班列车,感觉很有纪念意义。以前从松江到湖州不是很方便,现在坐高铁只要四十分钟,感觉距离一下变短了。”

“候车大厅空间层层展开,如浦江之水泛起的层层涟漪。”乘客顾令英用“眼前一亮”来形容走进候车大厅的第一感受,她不禁掏出手机拍下大厅中央的12306服务台及军人候车区、儿童娱乐区、自助充电区以及自助服务区等,分享到朋友圈。“上海松江站很大气,设施很齐全,一走进来心情很愉悦。”顾令英说。

乘坐首班高铁来松的湖州市民沈玉梅同样难掩激动之情,她说,这趟旅程期待已久。“很开心!我家到湖州东站只要5分钟,以后可以随时乘高铁来松江玩,一站接轨大上海了。”沈玉梅告诉记者,一周前,她就迫不及待和家人一起计划此次来松游玩的路线。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松江站创造性地将新建站房、综合服务中心、既有站房融为一体,集合了地铁、公交、出租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复合了城市文化、商业、展示等丰富的功能,是践行“站城融合”设计理念、与站区城市规划充分协调、城市文脉高度契合的门户型车站。未来,这里有望成为商旅人群和上海市民的“网红打卡地”,以及向世界展示上海城市文化与实力的窗口。

记者看到,上海松江站分为南区和北区,其中南区是原松江南站的老站房,北区是新建站房,新站房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扩建后的上海松江站一跃成为拥有9台23线的铁路枢纽站。对此,铁路部门提醒广大旅客,由于新站房规模较大,旅客朋友们出行时须预留充足的进站时间。尤其要看清票面记载的检票口信息,避免因跑错检票口而耽误行程,其中,车站1-2检票口在既有站房,3-15检票口在新建站房。

据介绍,上海松江站开通运营初期(开通运营首日至2025年1月4日),每天办理旅客乘降业务列车23列,2025年一季度列车运行图调整后,上海松江站每日办理旅客乘降业务高铁列车113列、普速列车77列,列车开行辐射范围覆盖20多个省级行政区,旅客乘坐列车可到达南京、杭州、苏州、湖州、温州、宣城、黄山、芜湖、福州、武汉、南昌等多个城市。此外,上海松江站至上海虹桥站间开行旅客列车43列,上海松江站至上海南站间开行旅客列车20列,方便城市通勤旅客出行需要,全程最快14分钟可达。

随着上海松江站启用,松江枢纽也由蓝图变为现实。松江枢纽是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加快“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建设、打造松江新城成为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的战略支点。未来,松江枢纽将充分发挥交通便捷畅通、经济实力雄厚、产业基础扎实、区位优势突出、创新优势凸显“五大优势”,实现零距离、高效率、低成本、深度融合的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无缝衔接,打造具备站城一体、产城融合、客货兼容、数字赋能等特征的全市唯一的高铁客运和高铁货运“复式枢纽”,建设辐射欧洲、服务亚太,以沪昆铁路、沪昆高速为纽带,直通磨憨、磨丁口岸,深入东南亚腹地的跨区域资源配置节点枢纽。

选稿:潘子慧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