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宁品读】​冬日里的塌棵菜
上海长宁2024-12-23 16:16:40

塌棵菜,别称塌地菘,因贴地生长,形扁平,茎叶自然倒伏,故名中都带了个“塌”字。此外,又以其一团墨绿的茎叶,神似包公之脸,人们也谓之黑菜、乌菜或黑油菜。

作为一种我国特有的优质蔬菜,从生物分类来看,塌棵菜其实是青菜的变异品种,它们之间有着“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这一转变,堪称青菜史上很成功的进化。

图片

正如史载“九月下种,十月分畦,冬后经霜更酥软”那样,印象中,通常在秋后九月,外婆会在菜地里挖一小块地,用锄头将土敲细拉平,以鸡粪做底肥,撒一把塌棵菜种,并浇透水,不出三五天,一株株小苗便星星点点地冒出来了。

刚破土而出的菜苗分外鲜嫩。待得西北风一起,菜地里的蔬菜紧跟着换了容颜,黄的更黄,绿的更绿。只不过,从青菜到菠菜,全不复之前嫩绿的鲜亮色,变得深沉厚重起来。其中,颜色最为浓重的要数分畦后,任其平展株型、贴地生长的塌棵菜。那叶子就像一片片莲叶,远远看去仿佛给菜地铺了一层绿毯。

图片

仔细打量的话,你会发现,塌棵菜虽没有鲜艳的色彩,但层层均匀舒展,如朵朵盛开的黛青色花儿,颇为耐看。若说大白菜、卷心菜,是蔬菜中立件“瓷瓶、瓷碗”的话,塌棵菜则类似平扁的“瓷盘”。而它们之所以能成为蔬菜中上品,除了墨绿色如菊般的肥厚叶片之外,更多还是因为那甜润鲜美的滋味。

“拨雪挑来塌地菘,味似蜜藕更肥浓。朱门肉食无风味,只作寻常菜把供。”经霜后的塌棵菜,酥酥的、嫩嫩的、甜甜的、肥肥的。吃到嘴里的感觉,就是入味、嫩软、清香。

记得儿时,通常等到第一遍霜打之后,外婆便拿着小铲刀和竹篮,到田头采撷塌棵菜了。莫看她老人家,双手皆已粗糙,然在田里劳作时依旧很灵巧。一挖一挑之间,便是一棵完整硕大的塌棵菜。抖掉菜叶上的白霜和泥土,一抹抹黛青,就这般欢喜地跳跃到了竹篮里。

塌棵菜具有粗纤维少、口感好、炒食易烂等特点,吃法多种多样,真是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当年因家里人多,外婆偏爱用粉丝来搭配塌棵菜,汤汤水水烧上一大锅。等到这下得了饭的好组合热乎乎地落肚后,身体与内心的寒气悉数被驱散。凛冽的冬日,能有什么比一碗称心的热汤水,更让人满足的呢?

塌棵菜的味鲜肥嫩,还使其很适合用来烧菜饭,那也是童年时美不可言的舌尖记忆。

外婆到菜地里挑来一大篮乌油油的塌棵菜,细细切了,随后淘上数斤新米,再切上几根胡萝卜,一并下到锅里。过不多久,土灶上就是阵阵菜饭的清香,袅袅上升的热腾腾蒸汽,不住往人身上扑。

图片

刚下班的小阿姨,心急火燎地端来大碗,一人一碗盛好。那饭,看上去碧绿的菜,雪白的米,加上黄澄澄的切碎的胡萝卜,色泽缤纷地堆在碗里,根本无需其他多余的下饭物事,就能呼噜呼噜地吃上两大碗。我即便吃撑得直不起腰来,还抢着去铲锅底香脆诱人的锅巴。

若是碰巧哪天外婆心情好,能在饭里再给挑一筷雪白猪油拌进去,那种“峰回路转”的味蕾享受,真能令人的神色都随之志得意满起来。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