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数智驱动向未来,浦发银行发布数字金融服务体系
东方网12-18 20:49:1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数字金融作为新兴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服务的融合业态,已成为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强大动能。浦发银行深刻把握央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更好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2月18日,浦发银行在沪举办数字金融服务暨‘浦惠来了’‘手机银行’焕新”发布会。聚焦“数智新浦发· 双核芯服务”,推出数字金融综合服务体系、焕新发布“浦惠来了”APP和“手机银行2025”。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亚洲金融协会创始秘书长、中国银行业协会原专职副会长杨再平,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新华社上海分社党组书记、社长王永前出席活动并致辞。浦发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为忠,党委副书记、行长谢伟出席活动。

张为忠表示,浦发银行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数智化战略实施,聚焦五大赛道,构建“五数”经营新模式,推进数字化、线上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聚力打造“浦惠来了”和“手机银行”两大核心平台,发挥平台连接客户、聚合需求、开放共享的特性,构筑新型经营组织方式和服务模式,切实提升浦发银行对长尾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为浦发银行高质量发展注入“芯”动力,推动数字经济新发展。

发布会上,浦发银行推出了“数字金融服务体系”。该体系以数据为基,以用户为本,以“智、简、融、惠”为核心 。

具体来说,一是以数据技术之,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基座。以“AI+KI”为数字金融服务的创新发力方向,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二是以服务流程之,彰显数字金融为民初心。聚焦运营流程和客户旅程,运用数字技术开展“端到端”的“流程简化”,提升服务效率和用户体验。三是以多元生态之,提升数字金融服务效能。以数据为桥梁,以平台为链接,将用户服务扩展到“金融+非金融”的综合生态之中。四是以陪伴服务之,拓宽数字金融触达边界。创新智能服务模式,打通成本边界和效率边界,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广大客户群体。

基于对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总体思考,浦发银行焕新发布了“浦惠来了”APP、“手机银行2025”。“浦惠来了”APP打造的“五芯”服务,致力于为中小微客群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一站式、综合化、智能化服务平台。贷款解决了用户面对琳琅满目产品“盲选”的难题,通过“融合测额”功能,快速为客户提供适配的信贷产品;交易推出“无盾安全转账”新方式,以及为轻型创业公司提供的法人可单人操作的薪资发放模式,让资金管理更高效;生态通过开设集金融产品、交易、咨询与服务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专区,为处于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科技企业提供相匹配的融资产品;成长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制“公个一体”的用户成长体系;同时,“智惠等级”和“智惠分”等权益服务,有效降低用户经营成本;陪伴运用AI技术推出数字客户经理,全天候、全旅程陪伴,成为企业健康成长的坚强后盾。

“手机银行2025”主打用户体验“零距离”、智能服务“一站式”、财富陪伴“全旅程”。用户体验方面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手机银行页面秒级加载,并推出即时通讯、无障碍视听和同屏辅助等功能,线上线下协同,让金融服务无障碍、更温暖;智能服务方面,发挥数据要素的驱动作用,提升“浦闪贷”智能决策能力,从线上申请到完成授信最快只需1分钟。财富陪伴方面,打造汇聚全市场8000余款产品的财富超市,“智慧选品”服务让投资理财更有的放矢,财富生态圈的优质资讯和活动信息让全旅程的陪伴服务更丰富多彩。

活动现场,华为思想研究院院长潘少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围绕“人工智能”和“数字金融”分享真知灼见。此外,浦发银行还与上海数据集团旗下三家子公司签署数字金融战略合作协议、携手数字金融合作伙伴开启“嘉年华”活动,以数字金融为链接,与各类生态合作伙伴共享共建、共创共赢,打造平台生态融合、数字金融服务的新范式。来自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数字金融合作伙伴、科创企业、供应链企业的百余位嘉宾参加活动。

立潮头,“浦”新篇,金融为民践初心,数智驱动向未来。浦发银行将始终牢记使命担当,认真践行金融服务的政治性、人民性,扎实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助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数字中国”和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做出新贡献。

作者:董俊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