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为什么上了年纪后,越来越不喜欢联系老同学了?
澎湃新闻2024-12-10 16:21:00

陈奕迅歌中唱道,“为何旧知己,到最后变不成老友”。

人到中年,许多人会惊觉自己与昔日同学的联系越来越少。曾经纯真深厚的校园情谊,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下逐渐消磨。是忙碌的生活让彼此无暇顾及,还是岁月改变了心境,抑或是年岁渐长让人更加内敛,不再轻易表露情绪……澎湃问吧发布圆桌,邀请大家一起聊聊曾经的那些“最佳损友”,如果可以,有空常联系!“终不似,少年游”

- 01 -

@Gun girl:联系过几次,发现大家都变了,找不到以前相处的那种感觉了,所以就没必要再联系了。

- 02 -

@澎湃网友JVjiyq:中年时期在自己的行业或领域里有了稳定的社交圈子,这些圈子与职业发展、生活需求紧密相连。与老同学之间共同话题逐渐减少,他们或许不了解你工作中的新挑战,你也难以融入他们的家长里短。举个例子,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中年人和从事艺术创作的老同学,很难在专业领域找到共鸣。

- 03 -

@Mr.Hsu: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大异”越来越多、“小同”越来越少。吃过的人间教训越来越多,大家都学会了把自己保护好,防御大于放开。

澎友回复@澎湃网友QfYvAf:同意,就像长大的枝叶不会再回头生长一样,联系也不过是两个层面上的沟通,相见不如怀念。

澎友回复@澎湃网友Vzi6ri:相见不如怀念,说得好,一种境界。

- 04 -

@澎湃网友N7zmMz:我是78级的,我们同班大学同学年龄悬殊,大的已经70有余,小的也已经60出头。虽然现在也才去世了一个,但是时光荏苒,应该过不了多久就要出现隔一段时间就报一次噩耗的状态。大学同学群早就没啥共同语言了,唯一可以让群主有事可干的就是报噩耗,与其叫做同学群,不如叫做催命群,这也太讨厌了,果断退群。

- 05 -

@半日浮生:年少时的轻狂、青春期的悸动,在凌乱纷繁的生活中慢慢褪色,大部分人都宁愿把它们珍藏在心底,只是在夜深人静之时,或是心静如水的午后才会偶然撷取,去对抗眼前的苟且。

“心有余而力不足”

- 06 -

@澎湃网友Vzi6ri:主要是精力不够,缺少那份热情,而且一个人如果习惯了独处,也不愿意打破宁静。

- 07 -

@神的鱼儿:我感觉是我变了,以前喜欢跟朋友出去玩,每到假期就神采奕奕,现在只想躺在家里,什么话也不想说。

- 08 -

@山有木兮卿无意:此问题只需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每天下班后要辅导孩子功课、照顾年迈父母的生活起居,周末还要处理工作事务、陪老婆孩子……

- 09 -

@西瓜可乐味:人到中年,精力大不如前。面对各种社交场合和人际关系的维护,容易感到疲惫,不如就不联络了。

- 10 -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总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各忙各的,没时间叙旧,渐渐地就生疏了,此后无论如何总觉得很难再开口,生怕打扰。

“本不是,久行人”

- 11 -

@12点16分:还有一种可能吧,中年终于明白自己是谁,为什么而活做变动做减法和精简。

- 12 -

@哦,原来是这样:没有共同话题+当年就并非哥们。

- 13 -

@广州小市民:不喜欢老同学的粗俗,偶尔一桌二桌聚会,东聊西聊,发现他们喜欢口无遮拦、不加抑制,有时候还刻意扭曲少年往事,虽然没啥恶意,却总是停留在肤浅的生编乱造上,并且几乎每个人都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表达这些肤浅的东西,从来没有人认真地探讨人生,认真聊聊那些有思考的东西,反正就是嘻嘻哈哈、胡乱说话,就像一群在院子里扑腾扑腾的鸡。

- 14 -

@纸袋玫瑰:老同学过得比我好,她就像一面镜子,看着她我总能望见失败的自己。

- 15 -

@澎湃网友bqqQBz:我认为,朋友的陪伴本身就是阶段性的,不是越来越不喜欢联系老朋友,而是与老朋友的这段关系淡了或者说结束了,这也无关中年还是少年,都是这样。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