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复旦回应“最严AI新规”争议:不是开历史倒车,是引导规范使用
“文汇报”微信公众号2024-12-07 10:24:00

文汇报 图

日前,复旦大学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明确提出“六个禁止”,对人工智能(AI)工具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详细规范。其中提到,严重违规者将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撤销学位。对此,一位学者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写道,这可能是世界范围内高校首次对使用AI工具提出如此之多的“禁止”规定。

一石激起千层浪。围绕复旦“禁令”,社交平台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当前论文写作中的AI滥用现象极大地影响了学术诚信,复旦此规具有一定的先锋性,为今后探讨如何规范使用AI提供了更大的讨论空间。反对者则质疑,当前,高校师生使用AI工具是大势所趋,此番举措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复旦大学聚焦AI,已推出多项改革举措。比如,复旦今年6月宣布,在2024—2025学年推出至少100门“AI大课”,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实现AI教育的“三个渗透率100%”——AI课程覆盖全体本研学生,AI+教育覆盖全部一级学科,AI素养能力要求覆盖全部专业。

那么,在积极拥抱AI的当下,复旦为何看似突兀地提出“禁令”?对此,记者专访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AI技术发展到今天,完全禁止学生使用AI显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他们表示,这份尚在试行阶段的规定不能简单视为一份对AI使用的禁令,而是针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出的一份学术规范。“本意绝不是开历史倒车,而是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使用AI技术,既防范学术风险,又推动AI工具在教育实践中的健康应用。”

禁止还是鼓励?网上部分理解有失偏颇

复旦大学此次所提出的“六个禁止”,具体包括禁止使用AI工具生成或改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原始数据以及原创性或实验性的结果图片、图像和插图;禁止直接使用AI工具生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文本、致谢或其他组成部分;禁止答辩委员、评审专家使用任何AI工具对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评审等6项内容。

针对网上热议的“最严AI禁令”之说,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一提法有失偏颇。“目前网上热议的都聚焦在禁止的部分,实际上,文件中也对允许AI使用的范围进行了规定。这份方案的创新点在于细化了AI工具使用的边界。”比如,《规定》中明确,在征得指导教师同意的前提下,且当AI工具生成的内容不影响对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中的创新等能力的考察时,作者可在以下范围内使用AI工具。而且,上述要求并非是对学生的单向规定,论文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都要承担起责任。

那么,这些“禁止”有无必要?对此,这位负责人解释,《规定》的对象仅限于本科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在起草条例的过程中,教务处征询了各院系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研究科技伦理的专家。大家的共识是:AI工具能够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但绝不能成为影响论文的关键创新点,更不能替代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或直接充当“枪手”。

他表示,不同AI大模型的精确度和水平有所不同,生成内容不乏无中生有的情况。比如,他曾经向一款大模型提问,要求列举数学领域的十本代表作,结果AI一本正经地编造了所有答案。因此,《规定》中提出,当研究方法不属于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内容时,允许使用AI工具辅助程序代码编写、调试和错误排查,允许使用AI工具辅助统计学方法、实验方法、调研方法等研究方法的筛选与推荐,但应确保最终代码或研究方法的逻辑性、准确性、科学性和可维护性,所有代码或研究方法须经过作者审核和测试。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考察或抽检办法着重考察的是选题、写作逻辑、专业能力、写作能力和学术规范。“放任学生滥用AI,显然与目前的毕业要求乃至高校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相悖。”这位负责人强调,放眼国内外高校,写作能力都是通识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然而,在当下的国内高校中,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写作能力欠缺已成为通病。“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写作能力都不过关,又何谈创新思考,将来如何做好原始创新研究呢?!”

面对模糊的使用边界如何守住底线?

不过,复旦的这份试行规定并非“一刀切”管理,也并非一成不变。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学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细化、调整具体细则。“总体而言,我们始终强调对学生核心能力的塑造和坚守。如果随着时代变化,某些能力不再成为核心素养,我们也会及时动态调整,允许AI工具的完全应用。”

以香港大学为例。就在去年2月,港大一度向师生发信,禁止使用人工智能工具。而到了当年8月,港大收回禁令,宣布从新学年起,所有师生可在课堂及学习上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不过,学生使用AI工具完成作业,须说明资料出处和引用来源等。

其实,对绝大多数高校来说,拥抱AI工具已成趋势。但问题在于,如何规定其使用的边界,尤其是近两年来,随着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当使用AI工具引发伪造数据、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频发,对学术诚信构成巨大挑战。

因此,不止是复旦大学,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和福州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目前都聚焦禁止学生在毕业设计和论文中抄袭AI生成内容发布规定。例如,天津科技大学明文规定,学校规定查重结果不得超过30%,AIGC检测结果显示的智能生成内容比例原则上不超过40%。

不过,多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坦言,目前,相关检测工作仍旧存在难度。尽管现存的一些AI检测工具能帮助识别某些AI生成的文本,但这些工具无法准确地判断AI生成内容的所有特征。

对此,复旦大学教务处相关负责人说,书写规范、逻辑清楚是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底线,至少现在,学校有责任坚守。

(原标题为《复旦回应“最严AI新规”争议》)

选稿:费一妍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