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顾dèi路”还是“顾dā路”?“阿jie”还是“阿jái”?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2024-12-06 10:23:27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你将读到的是《强势语言下上海闲话的今生来世》(上)。

上海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立县后,一直只是个小渔村,小集镇。就是城墙建造后也仍一直处在农村包围之中,以至当年还有“上海城里人不出城门,照样可以到郊外踏青”的记载。

1922年修筑康平路时,该地属上海县法华乡,还有两个自然村矗立在那边。又因1927年前的六百多年中,上海一直隶属于江苏松江府,城区也处处依赖于农村,方方面面受农村的影响极大,上海闲话就是在这个农耕社会大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大量的词语都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乡村风俗有关。行用的语言,更是同吴淞江以南旧属松江府辖区的华亭、上海县一带的古代方言关系比较密切,这在历史上都有记载。

正如最新出版的《上海通志·方言》中所总结的:“现代上海话的直接源头是元明时代通行于松江府上海县一带的方言,与毗连的松江、嘉兴等地方言有特别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

时至今日,方言赖以生存的背景、条件完全变了。就上海闲话变化来说,有的还是颠覆性的,有的到了边缘化的地步,于是有人担心上海闲语会消亡而呼吁立法保护等。上海闲话消亡是不大可能的,但它现在发生的极大变化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还会越来越大,直至影响到以后的上海闲话。应该说,变化在上海闲话的发展史中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是于今为烈。

语音的变化

一是继续向糯、嗲方向发展,完全摒弃了原本带有的乡下口音,这只要将现上海市区方言与属上海方言源头的上海西南(即松江府)方言作一比较,就十分清楚了,而且说这种口音的覆盖面也越来越大。

二是原上海方言中保留有很多古音,前人著作中也都有记载,但在今上海市区方言中可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就有“万”在古音中读如“曼”的记载,而我从小至今也一直将“千做万做”“千拣万拣”等,都读如“千做‘曼’做”“千拣‘曼’拣”的。副词“刚刚”,在清末及民国的上海小说中经常被写作“将将(或写成‘姜姜’)”,也是因为它在古音中就读如“将将(或‘姜姜’)”。这些仍完整地保留在上海西南地区方言中的古音,在现在的市区都消失了。就是在上海西南地区,这些读音在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身上也不复存在了。

三是发音向普通话靠拢,或者说用普通话的读音代替上海闲话的读音,上面讲到的古音消失也有它的原因在内,再如“阿姐(音“节”)”都改读为“阿姐(jái)”,“衙(读“牙”的沪语音)门”都改读为“衙(yá)门”“逼(音“笔”)迫”改读为“逼(bì)迫”。还因此出现了卷舌音,如“若干”“入党”等,原一直读为“石干”“实党”,现读成“绿干”“rù党”,“若”和“入”二字明显带有卷舌的成分。

四是多音字读音同化。如上海西南地区有条顾戴路,1960年代修建以后,都是称“顾dèi路”的。一二十年前开始,有人将它读成“顾dā路”。而今,不管是政府官员、公司白领,还是硕士博士,只要是用上海闲话讲时,十有八九个会置“戴”作名词读“dèi”,作动词读“dā”的约定俗成“规定”不顾,都读做“顾dā路”了。而当地连不识字的老头、老太,还在规规矩矩地说着“顾dèi路”。更有甚者,我不止一次听人将“戴”姓之“戴”也唤作“dā”了。这是否说明这两种读音正在逐步归并,还是粗鄙化在方言上的反映?结果还需时间观察。

传统词语大量消失

清末民初各种小说、弹词、东乡调等及《上海俗语图说》记录到的上海方言词语,是当年包括上海城区、乡下在内的行用语言,但它们在今天的上海市区消失了,现在还有多少人能理解和在口语中讲“戤碰”“阿流”“潦桥”“杂合(音鸽)乱绊”这些老词语呢?

但当年的这些行用语言,它们大量地还在上海西南地区通行,从实词、虚词到俗语谚语,连詈话、秽语都保留着,《上海俗语图说》中出现的“戤碰”“阿流”“潦桥”“杂合(音鸽)乱绊”这些词语人人都懂,并三不时出现在口语中。

也有的传统词语被普通话词语代替了,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消失。如“枪篱”不讲了,代之以“篱笆”;“籴米”不讲了,代之以“买米”;“杭尽”不讲了,代之以“很多”;“脉息”不讲了,代之以“脉搏”;“饭瓜”不讲了,代之以“南瓜”;“当五”不讲了,代之以“端午”;“庭心”不讲了,代之以“天井”;“生肖(音少)”不讲了,代之以“生肖(音小)”;“日头”不讲了,代之以“太阳”;“油着桧”不讲了,代之以“油条”;“浇花布”不讲了,代之以“蓝印花布”等等。这其中有些有合理成分,如带有蔑视成分的“告化子”“讨饭坯”,用中性的普通话词语“乞丐”代之,就有较多的人性意义。

异形词大量增加

上海闲话中有不少字、词本来只有读音,没有本字。但在长期流通中,有了约定俗成的用字,只是由于这类字的“根基”不牢,当代人的发音又很难将其“规范、统一”,在使用过程中就经常被人“异化”,也就是说,根据自己的发音各写各的。最典型的是将“弹街路”写成“弹格路”“弹硌路”“蛋格路”。这既不符合造词规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大凡组词有规则,其中之一,即先有一个中心词,再添加前缀而后成新词的。因为有“路”,后来才有了马路、官路、街路等种种前缀不同的“路”。有了“马路”再加前缀,我们熟知的就有大马路、四马路、外马路等,当年上海还有过一个“铁马路”的新词。弹街路的出现也是这样,它是“街路”加前缀“弹”而成的。

薛理勇先生曾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谈马路的长文,其中谈到“弹街路”时,称他在查阅工部局、市政建设局老档案时,看到当年正式文件上写的也全是“弹街路”。这才是历史原貌。之所以出现“弹格(硌)路”等说(写)法,主要是普通话读音窜入后音变造成的。

一位朋友送我一本他写的专谈《上海××》的著作,里面就大量出现这类异形词,约略统计一下,有:困告(睏觉)、乌车(乌龟)、塔库菜(塌棵菜)、拖鞋爿(拖鞋皮)、腻兴(腻心)、戳刻(促掐)、擦外快(出外快)、格的(搿搭)等;还有“介好”“介高”的“介”,全被写成“嘎”。

现在又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认为“汤婆子”应写成“汤孵子”。在他看来,似乎“孵”比“婆”更符合实际情况,汤婆子放在被子里,不是好像“孵”在那里吗?但他恰恰不知道,“汤婆子”一词是古人为了相对“竹夫人”而造的,而且流传有序,自宋元明清以来的古籍都有记载的。可以预见的是,以后在报刊上会经常出现“汤孵子”之类的写法,而且同“弹街路”一样,还会很快出现几种写法。这类异形词会越来越多,形式也会越来越千奇百怪。

2023年5月起,闵行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选稿:倪皓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