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裙装还是裤装?一场关于女性乘务员制服的讨论
央视网2024-12-04 12:06:00

前不久,在山东工作的谢女士(化名)在乘坐高铁时,发现车上的女性乘务员穿着短裙,颇为不便。

当时,一位A座靠窗的旅客座位出了问题,乘务员走过来帮其调整。据谢女士回忆,乘务员的裙长较短,站立时,裙摆刚好在膝盖上方,但裙子还有10厘米左右的开衩,弯腰时,裙摆就会往上滑。而调整的过程中,乘务员需要越过B、C座位坐着的男士,谢女士坐在过道另一侧的座位,也替乘务员捏了一把汗。“整个氛围都挺尴尬的。”

尽管有些不方便,乘务员还是专业、得体地解决了问题,起身后整理衣摆,随后便离开了。

“这么短的裙子,真的有必要吗?”谢女士是一名公职人员,平时也需要穿着制服,但有裙装、裤装两种,除非有重大活动需要全体统一着装外,平时穿哪套,由自己决定。她表示,由于裤装更方便、利索,平时女同志们更倾向于穿着裤装。

联想到自己的经历,谢女士决定向铁路部门提出建议,并把这一呼吁发到了社交平台上,没想到引起了不少网友的共鸣。

谢女士在12306上提交建议,表示乘务员制服开衩高、长度短,不方便工作。受访者供图

上千条评论响应了谢女士的建议,也有人提到,不只是高铁乘务员,空乘、护士、银行柜员等工作都存在类似的问题,统一的服装、严苛的妆容规范,甚至许多服务行业对从业人员的外貌也提出了要求,“我有时坐飞机,见年轻、纤瘦的女性空乘穿得比我还不方便,我都不好意思让她给我帮忙了。”谢女士表示。

一千多条留言中,不乏反对的声音,认为谢女士在“挑刺”。但大部分人坚持认为,乘务员的首要任务是协助旅客乘车、保障旅客安全到达目的地,对于制服来说,“方便”比“美观”更重要。

有记者联系12306客服进行咨询,工作人员表示,铁路方面没有“女性乘务员必须统一穿着裙子”的明确规定,但需统一着装,举止得体。谢女士也在12306App上收到了客服“已收悉,感谢关注”的答复,但没有进一步的跟进、反馈。

谢女士的订单截图。受访者供图

记者查询《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其中也没有明确规定,女性乘务员应该穿着裙装还是裤装。“各个局的规定不一样,我们是裙装、裤装都会发,具体穿哪件自己决定,没有强制要求。”成都局集团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央视网记者。而西安局集团公司的工作人员则表示,其规定为女性车长穿着裙装,其余女性乘务员均穿着裤装。

(图源:西铁资讯微信公众号)

巧的是,就在谢女士发帖后不久,中国铁路发布了一篇名为“裙装变裤装,高铁乘务员冬季制服上新”的文章,其中写道,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即将在哈尔滨举办,哈尔滨局集团为乘务员设计了一套既干练又职业的裤装套装。

“我知道不是因为我的建议而改,但也为这一个小小的进步而开心。”谢女士是哈尔滨人,看到家乡铁路局的举措和自己的愿望不谋而合,感到十分高兴。

(图源:中国铁路)

历史上,铁路职工制服第一次出现裙装,可以追溯到1953年,彼时,女职工夏服上身为西服,下身为女裙。铁路制服每四年更换一次,2010年开始,铁路部门不再要求全国统一制服,而是由各铁路局自行设计、制作路服,自此,铁路制服进入了百花齐放的阶段,新型的高速列车组制服,从款式设计到面料配饰,都借鉴了航空制服的模样。

一件衣服合不合身,穿它的人最有发言权。有学者曾对铁路制服舒适度进行调研,当时有不少职工反映,制服的肩部、腰臀部等部位的设计很重要,一旦不合身,便会影响、牵制自己的活动范围及灵活性。

(图源:上海铁道微信公众号)

其实,统一穿着制服,目的在于展现乘务员端庄、干练、专业的形象,并使乘务员与乘客在视觉上有所区分,这无可厚非,只是,裙装设计还需要深入考虑一线职工在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如行动的便利性、穿着的舒适度等,从而使制服真正服务于乘务员的工作,实现美观与实用的结合,而不是在乘务员忙碌起来的时候成为掣肘。

职业装也该与时俱进。曾经,护理人员统一佩戴燕尾帽,这是从1928年开始沿用的规定,至今已传承了近百年。然而,时代变迁,如今,随着护理技术的进步,燕尾帽的佩戴反而给临床各项操作带来了不便,还易滋生细菌、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相关要求相悖。基于护理人员的实际工作需求,越来越多的医院举办了“护士脱帽仪式”,护理人员不必再佩戴燕尾帽,而是将头发梳理整齐、打理干净即可。

归根结底,对于职业装而言,“方便干活”才是第一要义。先谈舒适度,再看美观度。“作为乘客,我最关心的还是能否安全、舒适地到达目的地;站在劳动者的立场,我只需要一件适合我工作的衣服。”谢女士说,“至于裙子、裤子到底哪个好,还是穿它的人最有发言权。”

你觉得乘务员的制服应该是什么样子?评论区聊聊。

参考资料:

[1]李领,王丹心,陈恒.燕尾帽佩戴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8,32(16):2603-2605.

[2]杨君.铁路制服的需求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2.

选稿:朱雯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