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城市风华录》:探访新时代城市风华
文汇报2024-12-02 19:33:19

你会如何形容苏州?是粉墙黛瓦、烟雨朦胧的江南水城,还是处处流淌着风雅才情的诗意姑苏?是“苏湖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还是千帆纷至、万商云集的富庶之地?是如今加速崛起的科创之城,还是独具苏式生活美学的宜居家园?2500多年岁月流转,关于苏州,人们有太多的印象与想象,这些共同融汇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脉动,让“人间天堂”今更胜昔。

昨天,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季播节目《城市风华录》正式播出,由总台主持人尼格买提、张舒越,与苏州籍演员韩雪、辽宁籍演员张睿组成的风华团走进苏州,深入探寻姑苏文化之韵、生活之美、发展之新,见证苏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一段跨时空的穿越之旅立体化串联城市发展脉络

解读一座城市,需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文明视野,在历史的探查和时空的交汇中,透过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把握城市发展中的变与不变。《城市风华录》走进苏州,风华团成员们乘游船穿过一座座古桥,欣赏着古诗中“人家尽枕河”的诗意画面;于园林漫步,在移步换景间感慨古人精妙的造景手法与审美意趣;这种独具美感和文化韵味的苏式生活在新时代现代化建设中不仅很好地传承下来,还焕发出新的光彩:既能减少噪声还能让居民尽情跳广场舞的智慧音响系统、让“城中园”进化为“园中城”的城市生态建设,还有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纳米城、“灯塔工厂”、中国汽研苏州阳澄半岛智能网联试验基地等高精尖科技产业园区……

不同于以往的节目模式,《城市风华录》将传统与时代、时间与空间交融连接起来,让观众们既得见传承千百年至今的“不变”,也看到了城市建设发展的“巨变”和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嬗变”。

一次沉浸式的城市漫步在“遇见”中呈现城市样貌

城市,在行走中被丈量,在观看中被发现,在交流中被读懂。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沙恩·奥马拉在《我们为什么要行走》一书中写道,漫游从来就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不同于导游式的刻板解说,《城市风华录》城市漫步的体验式呈现更加灵动鲜活,从游船观园、参加雅集、体验盆景制作,到儿童友好型城市、走进老年大学、探访高新园区、沉浸式跳广场舞,风华团以探访和互动的方式深度体验城市的多元侧面,在与城市不同元素的不断“相遇”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城市的内涵气质,从而找到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内在联结。同时,在视听表达上,节目也在纪实拍摄的基础上结合航拍、穿越机、微距等多元视角,打造亲临亲历的观看效果,让观众了解到,苏州不仅繁花似锦,亦是宜室宜家的温柔恬静乡。新时代的苏州,秉承着“开放包容”的理念,不断吸纳外来人口,为个人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服务,从出生到成长、从青年发展到养老,让每一位生活在苏州的人,找到属于自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场有温度的人文奇遇诠释何以为家的深刻内涵

城以人为本,人以城为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也需要以城市为载体。在苏州广电老年大学,同学们多样的课堂实践与精彩的时装走秀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老年人们优雅从容、积极向上的年轻心态,也看到了苏州落实“积极老龄化”的工作成果与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尊重。在古城细胞解剖师的细致工作中,我们意识到古迹和居住在其中的老居民之于城市记忆与历史文化留存的重要意义,也看到了一群年轻人为留存传统、延续文脉而付出的努力。

除了叙事与节目模式上的创新,《城市风华录》在情感表达与价值升华上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通过讲好城市中生活的居民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故事,重点展现城市的人文色彩与人情温度,以彰显“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建设理念。

传承历史文脉,绘就时代风华。在一座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化发展成果中,蕴藏着人民生活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密码。期待《城市风华录》这样的优质节目,带着观众解锁更多风华城市。(见习记者 臧韵杰)

晋ICP备20041003山西日报社简介 |员工查询 |广告服务 新闻热线:0351-4281494     媒体合作:0351-4281475   广告投放:0351-4281470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