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雷海青》首演,上越中生代王柔桑忻雅琴吴群吴佳燕盛舒扬齐登场
上观新闻2024-11-27 20:20:00

化妆前,范派小生演员王柔桑换装,露出背上一块足有巴掌大的膏药。入行30年,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雷海青》这出戏颠覆越剧女小生舒适圈,唱念做打非常集中,一大段动作戏后,再接一大段唱,综合小生、老生、武生等元素,很辛苦,也很过瘾。”

11月27日,上海越剧院年度大戏《雷海青》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中生代演员王柔桑、忻雅琴、吴群、吴佳燕、盛舒扬等联袂演绎。上海越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吴巍表示,“我们致敬经典,也奋力再造经典,希望《雷海青》能让观众感受到上海越剧生生不息的发展实力。”

《雷海青》讲述山野乐师雷海青经梅妃举荐入宫,被赐封“梨园探花”,却不意卷入纷争。心灰意冷的雷海青回到家乡后在山海之间得到疗愈,领悟音乐的内在力量与真正价值。安史之乱消息传来,雷海青毅然逆行进京,金殿骂贼。朝堂之上,雷海青十指皆断,却以一曲旷世绝唱,唱出百姓心声。

《雷海青》

在编剧杜竹敏看来,“雷海青质朴纯真,为了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可以付出一切,包括生命。他用血肉之躯成就纯真坚定的初心。”

“雷海青敢于逆行,担当精神、追求真理的精神让我感动。”导演肖英表示,《雷海青》以情感及精神层面的力量展现蕴藏于历史、时代与人心中的宏大气象,“在创排过程中,我们坚持虚实结合,保留越剧传统精华,进行当代性的审美表达。”肖英没有过多干涉表演,“我给演员提一些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创造,达成身形合一的表演。”

“小时候我练过抢背、长水袖等技术,进团20多年,大部分时间演文质彬彬的书生,比如梁山伯、焦仲卿,最大的动作可能只有跑圆场。”王柔桑举例,“第六场中雷海青手指断了,有一段长水袖表演,要保证可看性,水袖耍得眼花缭乱,紧接一大段唱,气息分配很重要。”在紧张的日常演出间隙,王柔桑为《雷海青》练动作、练唱,“排练结束,我去医院急诊拍片,就怕骨折。大戏首演将至,演员身体每个零件都不是自己的,要为观众保护好,这是演员的责任。“

为演好琵琶圣手雷海青,王柔桑练了大半年琵琶,“台上指法不对说不过去。”现在王柔桑能用琵琶演奏小乐曲,“上台后,左右手配合,轮扫弹挑等技术动作,和剧中音乐卡点。”

回忆集体排练,王柔桑难忘大家一起整理剧情,“排练时间紧,但我们一直在寻找人物逻辑和性格。现在观众要求高,戏不仅要审美优秀,还要情节通顺流畅,不能矫揉造作。”

《雷海青》是上海越剧院专为中生代演员打造的原创大戏,主演们都在1994、1995年进入上海戏校,毕业后进入上海越剧院,用王柔桑的话说,“一起长大,比家人相处时间还长,彼此在舞台上有默契,一个眼神,瞬间了然。”王柔桑的老师章瑞虹也时刻关心新戏,“章老师在外地巡演,特地赶到太仓看《雷海青》彩排,给我分析表演细节。”

《雷海青》

副导演信洪海要求演员们改变走路习惯,甚至是呼吸习惯。舞美设计季乔为《雷海青》创造类似电影宽银幕空间,镶嵌一条红色的线条,隐喻雷海青的生命线。灯光设计张学伟以白光为主,色彩为辅,淡雅的舞台空间作为主人公的精神世界的象征。服装/造型设计王秋平表示,《雷海青》具有悲剧色彩,所以少有宫廷画的色彩斑斓,控制用色,“比如安禄山作为戏中的反派角色,色系为暗色,衣服里又出一点点别的颜色,性格张扬的地方就表现在衣服里子布是跳跃的紫色系。”道具设计王龑按照存世的四弦琵琶打造了《雷海青》主要道具四弦的折颈琵琶,“剧里是扎实的铁木琵琶,所以处理成紫檀的颜色。”

《雷海青》

“以导演领衔的主创团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想法。演员也非常具有创造力。”上海越剧院副院长吕祥表示,作曲配器汝金山、唱腔设计陈钧、技导王振鹏等倾力打造《雷海青》的守正创新效果。

《雷海青》

“作为中生代演员,我们要朝前走,让观众了解我们。”王柔桑与同事们希望《雷海青》未来常演常新,“不断打磨,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叫得出口的作品,观众喜闻乐见,传唱度高。”

“上海越剧院坚守自己的审美和舞台呈现,靠一代代艺术家把剧种、把院团撑起来。”吴巍说,“现在,我们的中生代演员站上舞台中央,未来剧院将为这群演员量身定制一大批重点大戏。”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