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生态影视作品描绘最美绿水青山
光明日报2024-11-27 11:37:37

【文艺观潮】

近年来,着重表现生态话题的影视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品质和影响力也日益提高。电影《等儿的湿地》《爷爷的牛背梁》,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花开山乡》《春风又绿江南岸》《运河边的人们》《父辈的荣耀》等,围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题,讲述中国人在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中发生的感人故事、做出的卓越贡献,把生态文明理念“种”进观众心中。这类作品艺术风格鲜明、表现形式新颖,呈现出规模化、类型化的发展态势。

以历史视角书写时代主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影视领域就出现了以生态视角切入故事讲述的作品。如电视剧《万元户主和猫》以喜剧风格呈现河流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电影《大气层消失》以科幻、灾难类型表现保护臭氧层、拯救世界的故事;《黑骏马》在爱情故事中表现人与草原的某种共生关系;还有电影《天狗》以及电视剧《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永远的田野》,不约而同地聚焦农村环境保护问题。不过,当时的创作处于萌芽状态,大多是在农村、科幻、喜剧等类型中融入对生态问题的浅层思考。业界和学界尚未将“生态影视作品”当成一个类型概念认真讨论。

近十年来,大量与生态主题相关的影视创作涌现出来。这些作品呈现出很多共同特征,获得了观众的心理认同,产生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将“生态影视作品”当成一种类型概念,对其内容主题、艺术手法、表现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十分必要。

很多生态影视作品从群体与个体、生存与发展、多样与特殊的关系出发,以历史视角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课题,表现一代乃至数代人的追寻和思考。《父辈的荣耀》把中国林业改革的宏大主题融入东北林场顾家祖孙三代人的柴米油盐、儿女情长之中,让观众于细微中窥见历史洪流,在末梢处感触时代震动。《运河边的人们》的故事从2003年东江市成立大运河综合治理指挥部开始讲起,到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结束,跨越十余年,呈现大运河治理、保护、开发的过程。电影虽然篇幅有限,但也尽量将创作笔触向深广处拓展。《爷爷的牛背梁》既讲述退伍军人唐志宏扎根秦岭当护林员的经历,也表现几十年后唐志宏与孙子助力森林警察打击盗猎的故事,在祖孙二人的情感互动中包裹着秦岭森林生态保护的主题。《等儿的湿地》则在三江湿地的四季更替中,讲述女主人公治疗受伤的东方白鹳,也治愈自己因姥姥离世而受伤的心灵的故事。

用青春表达讲述绿色发展

生态影视创作还在以历史视角讲述的故事中融入青春表达,即在跨越数年、几代人的叙事框架下,着重塑造继承父辈传统、不断奋斗成长的青年形象,让人看到生态文明建设后继有人、充满希望。《父辈的荣耀》表现了林场第三代陈兴杰、梁凤勤求学归来,或开旅游公司,或推进国家公园建设,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引入新思路。《运河边的人们》里的路长河、乔雨,《花开山乡》里的白朗、麦西,《富春山居》里的许嘉富、孟遇椿,《绿水青山带笑颜》里的许晗、杜笑语、郑菲,无论身处乡村还是都市,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挥洒青春、贡献智慧。

生态影视创作不仅展示了青年人为生态环保事业所作的贡献,还表现他们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在《父辈的荣耀》中,陈兴杰不断尝试,让“碳汇交易”“碳中和”等理念在山林间落地;《花开山乡》里白朗等人通过兴办资源再生透水砖厂、玫瑰产业等新型产业,助力国家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将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春风又绿江南岸》利用新型改性塑料沼气袋技术解决养殖排污问题。这些实践秉持着“生态治理只是手段,绿色发展才是根本”的理念,对当下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以创新手法彰显艺术特色

生态影视创作在主题内容上追求时代价值、现实意义,相应地形成了新的艺术特征。有的作品在营造矛盾冲突上实现突破。《父辈的荣耀》里,在省林业厅工作的梁凤勤在推进国家森林公园试点建设中,将三道沟林场列入当年的禁采区,使包括养父顾长山在内的林场工人无活可干。顾长山开始想不通,但在梁凤勤的耐心解释下,逐渐意识到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对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创作者将砍伐与涵养、搬迁和留守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放置在家庭场域里解决,让作品多了几分温暖和真情。《春风又绿江南岸》融入探案元素,在表现青江生态治理保护的过程中,穿插讲述调查贪污腐败案件的故事。这些基于现实编织出的戏剧冲突,能增加生态影视作品叙事上的戏剧性。

有的作品在视觉呈现上追求创新。以往一些生态影视创作受投入成本、创作理念的限制,主要在摄影棚或相对固定的外景地拍摄。而当下的生态影视创作以大量篇幅展示美丽的自然风景,表现多样的地域风情,拓展了影视创作的审美空间。比如,《青山不墨》《江山如此多娇》在风景如画的黑龙江伊春、湖南张家界等地取景,保留大量原生态景象画面,以自然之美激发观众对绿水青山的喜爱和珍惜。创作者不仅运用自然景观铺陈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还融情于景、以景抒情,把江河湖海、青山绿水、花草树木当成意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永远的田野》中时而掠过湿地的丹顶鹤、《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江南烟雨,为作品营造浓郁的诗化风格。

以审慎态度提升创作质量

生态影视创作在高歌猛进之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作品的认同感。如有些作品的生态主题浮于表面,缺乏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层思考以及现实问题的深入开掘;有些作品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刻意矮化、丑化其他人物;现有作品大多属于当代农村题材,内容稍显单一,历史纵深感有待进一步挖掘。整体而言,生态影视创作虽然屡有佳作问世,却尚未形成创作高原。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市场,生态影视作品要脱颖而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还需要处理好思想性、艺术性的关系,把握好生态影视作品作为类型的跨界融合问题。

创作者应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应该看到,虽然近年来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绩,但现实生活中仍存在着各种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问题。创作者不能局限于展现表层的环保行为,而是应挖掘生态相关的深层次问题,从而引发广大民众的思考。比如,我们可以在表现改善民生与保护环境的两难选择中,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剖析。

生态影视作品的内容虽然源于现实生活,但在将生活素材变为剧情时,需要经过艺术提炼加工,增加戏剧效果和艺术魅力。我们可以在构建自有类型形态的同时,以开放姿态进行类型融合和拓展。比如,“生态+乡村振兴”“生态+文旅”“生态+家庭情感”等,助力生态影视创作形成内容多元、风格多样的艺术风格。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影视创作的创新应追求和而不同。“和”,即生态必须是生态影视创作最重要的主题,贯穿全剧始终。“不同”,即故事情节、叙事手法、镜头语言各有千秋,不做简单的重复。

总之,在现实驱动、观念更新、政策导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生态影视创作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我们应秉持前瞻未来的长远眼光、万物互联的宏大视野、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在主题、叙事、美学等领域不断深耕,真正把生态文明理念落到实处。

(作者:宗俊伟,系广东财经大学湾区影视产业学院教授)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