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永远测不准?量子测量有何价值?
星空计划2024-11-15 17:52:23

量子测量揭示了量子世界的根本特性之一:测量引入了随机性。

这一点与经典力学的世界观截然不同。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性质在测量之前是确定的,测量只是对已知状态的确认。经典力学的世界观假设,无论我们是否观察它,物体的状态总是固定的。这种观念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你见或者不见它,它就在那里”。

然而,量子力学推翻了这种观念。在量子世界中,某些物理系统的性质在你进行测量之前并不确定。它们只有在测量的一瞬间才会“随机”地决定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基于某种概率分布。

测量的随机性:偏振光实验

要理解量子测量的奇异性,我们可以通过偏振光实验来举例。假设我们有一束水平方向(0度)的偏振光。当这束光通过与其偏振方向相同的偏振片时,光会完全通过。如果我们将这束光通过一个竖直方向(90度)的偏振片,它则完全无法通过。这种现象是经典物理中可以预期的。

然而,真正有趣的情况出现在我们将水平方向的偏振光通过一个倾斜45度的偏振片时。根据经典物理,光的强度应该降低,但它通过的强度大约只有一半。这看似容易理解,因为45度的偏振片对0度方向的光既有一定的阻碍,但也允许它通过。然而,对于单个光子而言,情况却完全不同。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不能确定单个光子是否会通过这个偏振片。我们只能说,它有50%的概率通过,50%的概率不通过。也就是说,同一个光子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核心特性。

量子测量中的概率性

这与经典物理中的随机性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典物理中的随机性,通常是由于外界因素(如力度、气流等)造成的。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让经典随机性变得可预测,甚至是可操控的。然而,量子力学中的随机性无法消除。即使我们完美控制实验环境,每次测量的结果也仅能以概率形式预测。

量子测量中的随机性意味着,我们只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概率性的预测。例如,在偏振光的实验中,我们知道,1000次实验中大约有500次光子会通过偏振片,500次会不通过。但对于单次实验,我们无法预测特定光子是否会通过偏振片,只有通过统计大量实验才能得出整体的概率分布。

这种本质的随机性就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它与经典力学的伪随机性截然不同。在经典世界中,所有的随机性都是可以追溯到隐藏变量(如初始条件、外部干扰等),而在量子世界中,随机性是不可消除的,它是量子测量的核心。

量子测量的数学描述

为了精确描述量子测量,我们使用了狄拉克符号和基态的概念。如果量子比特的状态是叠加态:

那么,当我们对这个量子系统进行测量时,结果将是“0”或“1”中的一个,且测量的结果是随机的。具体来说,得到“0”的概率是$|a|^2$,得到“1”的概率是$|b|^2$。这意味着测量结果并不是确定性的,而是由概率决定的。

这种量子随机性在实践中有许多应用。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量子随机数生成器。由于量子测量的结果本质上是随机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生成真正的随机数。与经典伪随机数生成器不同,量子随机数生成器产生的随机数无法被预测和操控,从而保证了更高的安全性。比如在彩票抽奖、加密算法等领域,量子随机数的应用能够有效防止作弊和预测。

量子测量揭示了量子世界中的根本不确定性:某些物理量在测量之前并没有确定的值,只有通过测量的瞬间,结果才会随机产生。这种本质的随机性使得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截然不同,而量子随机数的出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可预测的随机性源。理解量子测量是理解量子信息学的关键,而它的核心特性——概率性和随机性——正是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作者:《你也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风云际会

审核:罗会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量子测量揭示了量子世界的根本特性之一:测量引入了随机性。

这一点与经典力学的世界观截然不同。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性质在测量之前是确定的,测量只是对已知状态的确认。经典力学的世界观假设,无论我们是否观察它,物体的状态总是固定的。这种观念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你见或者不见它,它就在那里”。

然而,量子力学推翻了这种观念。在量子世界中,某些物理系统的性质在你进行测量之前并不确定。它们只有在测量的一瞬间才会“随机”地决定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基于某种概率分布。

测量的随机性:偏振光实验

要理解量子测量的奇异性,我们可以通过偏振光实验来举例。假设我们有一束水平方向(0度)的偏振光。当这束光通过与其偏振方向相同的偏振片时,光会完全通过。如果我们将这束光通过一个竖直方向(90度)的偏振片,它则完全无法通过。这种现象是经典物理中可以预期的。

然而,真正有趣的情况出现在我们将水平方向的偏振光通过一个倾斜45度的偏振片时。根据经典物理,光的强度应该降低,但它通过的强度大约只有一半。这看似容易理解,因为45度的偏振片对0度方向的光既有一定的阻碍,但也允许它通过。然而,对于单个光子而言,情况却完全不同。

在量子力学中,我们不能确定单个光子是否会通过这个偏振片。我们只能说,它有50%的概率通过,50%的概率不通过。也就是说,同一个光子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这种不确定性是量子力学的核心特性。

量子测量中的概率性

这与经典物理中的随机性有着本质的不同。经典物理中的随机性,通常是由于外界因素(如力度、气流等)造成的。通过精确控制这些因素,我们可以让经典随机性变得可预测,甚至是可操控的。然而,量子力学中的随机性无法消除。即使我们完美控制实验环境,每次测量的结果也仅能以概率形式预测。

量子测量中的随机性意味着,我们只能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概率性的预测。例如,在偏振光的实验中,我们知道,1000次实验中大约有500次光子会通过偏振片,500次会不通过。但对于单次实验,我们无法预测特定光子是否会通过偏振片,只有通过统计大量实验才能得出整体的概率分布。

这种本质的随机性就是量子力学所特有的,它与经典力学的伪随机性截然不同。在经典世界中,所有的随机性都是可以追溯到隐藏变量(如初始条件、外部干扰等),而在量子世界中,随机性是不可消除的,它是量子测量的核心。

量子测量的数学描述

为了精确描述量子测量,我们使用了狄拉克符号和基态的概念。如果量子比特的状态是叠加态:

那么,当我们对这个量子系统进行测量时,结果将是“0”或“1”中的一个,且测量的结果是随机的。具体来说,得到“0”的概率是$|a|^2$,得到“1”的概率是$|b|^2$。这意味着测量结果并不是确定性的,而是由概率决定的。

这种量子随机性在实践中有许多应用。一个有趣的例子是量子随机数生成器。由于量子测量的结果本质上是随机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生成真正的随机数。与经典伪随机数生成器不同,量子随机数生成器产生的随机数无法被预测和操控,从而保证了更高的安全性。比如在彩票抽奖、加密算法等领域,量子随机数的应用能够有效防止作弊和预测。

量子测量揭示了量子世界中的根本不确定性:某些物理量在测量之前并没有确定的值,只有通过测量的瞬间,结果才会随机产生。这种本质的随机性使得量子世界与经典世界截然不同,而量子随机数的出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不可预测的随机性源。理解量子测量是理解量子信息学的关键,而它的核心特性——概率性和随机性——正是量子力学与经典力学的根本区别所在。

作者:《你也可以理解量子信息》风云际会

审核:罗会仟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

文章由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