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嘉兴、吴江、上海青浦环淀山湖地区等地,都曾自居为……丨闵行情
今日闵行2024-11-09 10:11:01

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人杰地灵谓之“气”,包罗万象谓之“度”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今天,你将听到的是《“吴根越角”探析》节选。


-点击收听朗读-
从先秦到唐宋,古代上海在中国的地位,一直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宋元之后,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清代以降,终于发展成繁盛之区。这主要指上海的经济实力,然文化的发展也大体与此同步。
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分化、大动荡时期,史称“春秋战国时期”。
上海故地是濒临东海、且不断生长的土地,春秋战国时期,大抵属于吴国的范畴。吴国地处东海之滨,远离中原,早期经济文化落后,长期作为楚国附庸。到吴王寿梦时代,逐渐加强与中原诸国的交往,整军经武,实力增长,开始挑战楚国在江淮地区的霸权。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心腹,铲除政敌,迁都姑苏,巩固统治。又延聘兵圣孙武治军,很快训练出了一支水陆两栖的精兵。吴楚从边境冲突遂逐步走向全面战争。吴王阖闾派伍子胥和孙武领兵,从楚国东北部山区快速穿插至汉水东岸,直接威胁楚国郢都。只是由于秦国军队援楚,越国欲乘虚侵吴,吴军被迫从楚国撤退。
越国,是夏商周时期由华夏族在东南方建立的诸侯国。始祖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大禹的直系后裔。越即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扬州,由于吴楚两国的阻隔,越国极少与中原联系,经济文化更为落后。吴国崛起后,多次攻打越国,扩张土地掠取人口。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亲率三万人马伐越,却被五千越军击败,阖闾伤重而死。吴国与越国结下了很深的冤仇。

图片

松江泗泾古镇老街鸟瞰图

清初,很多学者的诗作中,并提“吴根”“越角”皆为杭州;清初,不少人认为“吴根越角”在扬州,但嘉兴人视当地为“吴根”,收录清初嘉兴词人词作的《浙西六家词》都用“吴根”代指嘉兴,最为显著者的是李符《钓船笛·效朱希真渔父词》起句“生长在吴根”。清代乾隆年间,李稻塍作《檇李怀古》一诗有“俯仰吴根几时换”,檇李在嘉兴。清雍正《续修嘉善县志》说“嘉善处吴根越角间”,清乾隆《乌青镇志》称“乌青地当越角吴根”,嘉兴府属下的嘉善、青镇以及湖州府属下的乌镇都表示它们与“吴根越角”关系紧密。直到民国后的1923年,柳亚子将分湖(今汾湖,古称分湖,湖水半嘉兴半吴江)纪游之稿结成《吴根越角集》。如今,嘉兴、吴江和上海的青浦环淀山湖地区以及金山的枫泾,都以“吴根越角”自居。


图片

处于“吴根越角”交界线上的金山枫泾古镇民居(李新根供图)


历史上,浙江嘉兴、苏州吴江、上海青浦环淀山湖地区等地,在秦汉时期,共属于会稽郡,唐代则都属于江南西道的苏州,宋代吴江隶于苏州,而嘉善与青浦同属于秀州(嘉兴),那时的秀州还辖有今天上海市的不少地区,到元代,三地行政隶属已经分开,吴江属于平江路(苏州)、青浦属于松江路、嘉善属于嘉兴路,但它们都隶于同一个高层行政区江浙行省的北部。行政地理的划来划去,都割不断这些地区语言、风俗等社会文化的一体性,官员们可能对行政区域边界比较敏感,但地域上的民众,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的行政区隔感,尽管他们对边界的概念要比许多政府官员和一般文人们清晰得多,口耳相传,世代民众都记得哪些地方属于哪个辖区,哪些人属于哪个辖区,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种种差异。


江南的粮食交易、棉布生产、农业工具的制作与流通等,市场化是一个无形的大手,它充分调节着这些地区的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在前工业化时代,这里的城乡之间、乡村之间、村镇之间的互动与互补性较强,产业态势上有较大的一体性。在21世纪的今天,长三角一体化已经是国家战略,除了交通的对接,产业的合作,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如G60),长三角还专门将传统所说的青浦吴江嘉善的“吴根越角”地区,统合为一体化管理的区域,也不啻是国家发展的一个好兆头。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九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文来高中的青少年来诵读《上海小史(新版)》。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民俗学家和上海史学者仲富兰所著述的《上海小史》是“发现闵行之美”系列文史丛书中的代表之作,于2020年出版,得到了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充分肯定。沧海桑田、筚路蓝缕,终成“上海”,这是一部袖珍的上海通史。此次推出新版,文字更精炼,排版更优化,装帧更赏心悦目。


2024年11月起,第十九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选稿:严佳烨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