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悦读北外滩 | 百老汇大厦建造记
上海虹口2024-11-07 16:32:59


上海大厦,原名百老汇大厦,是解放前上海仅次于国际饭店的最高建筑。百老汇大厦的设计虽然由外国建筑师主导,但是真正将设计图变成现实的还是中国人,很多优秀的中国建筑厂商、中国建筑工人为之付出了努力。

中国近代的工程建筑业随着上海房地产业的发展而日益成熟,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近代工程施工组织——营造厂纷纷建立。1919年,上海登记在册的营造厂中规模较大的有60多家。负责百老汇大厦建造的便是当时最大的营造厂——新仁记,其创办者是著名的建筑企业家何绍庭(1875—1953)。

▲1934年6月《建筑月刊》百老汇大厦新仁记广告(上海大厦提供)

新仁记营造厂能在竞争激烈的上海建筑业中占据一席之地,与何绍庭讲求施工质量、管理上一丝不苟是分不开的。他在订立分包合同时,将视工程质量优劣而施行奖罚的条款列入合同中,施工严密监管,严格管理。专业分包队伍都须经过招标挑选,并要有保人作保,才能予以承包。在建材的选择采购上,全由专门的职工负责费用,这样建材的质量和价格都能得到控制。

▲1935年7月《建筑月刊》百老汇大厦新仁记广告(上海大厦提供)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房地产业的兴盛时期,逐渐形成了一支训练有素、手艺高超的建筑工人队伍。据统计,当时全上海的建筑工人达20万。在当时没有大型起重设备的条件下,成百成千吨的钢框架是怎样竖立起来的?工人用简易的起重设备把钢柱一层层竖起,每竖一根钢柱,工人爬在柱的上端接过下面工人甩向上空的烧红铆钉,将钢柱钢梁安装就位。许多高楼大厦形体复杂多变,这些极为复杂的施工经过建筑工人灵巧的手,成为一幢幢近代上海标志性的建筑。

▲百老汇大厦建第一层钢架时的场景(上海大厦提供)

2020年,有人将南卡罗莱纳大学影像库保存的百老汇大厦建造时的影像片段经过整理发布在互联网上。画面中,建筑工人没有任何的保护措施,乘着如今看来简易又危险的吊装设备摇摇晃晃地往上爬升,在高高的脚手架上穿行,甚至吃饭,让观看影像的人为他们的安全捏一把汗。而事实上,建筑事故也时有发生。据《大陆报》报道,1934年8月15日晚上7点,三名工人清洗外墙时站立的木板发生滑落,三人从10楼坠下,其中两名工人受了点轻伤,另一位名叫王小弟(Wang Siao-dee,音译)的工人因坠落时撞到了一根钢筋上,伤势严重,立即被送往同仁医院,情况危殆。由此可见,百老汇大厦的建造凝聚了无数中国建筑工人付出的辛勤血汗。

▲大厦基础结构轮廓已经出现,右为礼查饭店(上海大厦提供)

除了建筑施工外,百老汇大厦还使用了大量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建筑材料,其中著名的就是外层覆盖的泰山面砖,它是著名建材企业家黄首民研制的,其色彩、性能均优于进口面砖,获国民政府专利。而对当时上海高层建筑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的非承重空心砖,最早只能由外商义品砖瓦厂生产,1931年,上海大中砖瓦厂聘请比利时工程师山尔蒙,开发中国人自己的非承重空心砖,历时六个月,终获成功,百老汇大厦便使用了这一空心砖。

由此可见,百老汇大厦的建造其实是当时中国民族建筑工业的一次全面展示,也是中国民族建筑工业的重要成就。


作者:叶舟
选稿:宋旻洁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