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一到秋天就emo?最近感觉很烦躁,情绪很低落?“悲秋综合征”引发热议,专家带你一起远离
周到2024-10-25 18:05:16

“医生,我这段时间睡眠特别差,白天没精神,心情也不好……”“医生,我最近总是唉声叹气,做事提不起兴趣,感觉没意思,好想哭……”“医生,我最近感觉很烦躁,容易发脾气,情绪很低落,人很懒,是不是抑郁了?”……这些郁闷的心情和季节有关吗?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变化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门诊却也增加了很多病人,入秋以来,门诊就诊人数明显较前增多。

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人们除了容易“秋燥”,有时也容易产生伤感、抑郁的情绪。换季是身体对气候最敏感的时候,忧郁的心情也容易乘虚而入。秋天来临,草叶飘零,容易让人产生萧瑟、凄凉之感,人体生物钟也因不适应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使得情绪和精神状态受到影响,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此时因情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又有“悲秋综合征”的说法。那么,如何科学认识“悲秋”?又该如何战胜“悲秋”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李清伟和主治医师傅燚带您一起远离emo!

真有“悲秋综合征”?

近日,“悲秋综合征”引发网友热议,它是指在秋天因景色萧瑟而使人产生的凄凉、苦闷之感,甚至抑郁、焦虑情绪。然而,“悲秋综合征”并非一种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用来形容在秋季出现的一系列情绪和身体上的不良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包括情绪低落、焦虑、疲乏、睡眠问题、食欲改变等。

“悲秋综合征”不是疾病,只是季节性的不良情绪反应,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来康复。

不过,虽然它不是一种疾病,但却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这些情绪是轻微和短暂的,大可不必紧张,可以通过运动、日照等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但如果抑郁、焦虑情绪持续且加重,超过2周时间,且出现睡眠的增加、嗜睡、精力差、疲乏无力,还有可能出现食欲的增加、暴饮暴食等,甚至有一些消极想法,并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那还是建议尽快到医院就诊治疗。 

为什么会“悲秋”?

1、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季节性情感障碍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2、季节变化:秋季日照时间减少,阳光强度减弱,气温下降,这些自然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物钟紊乱和内分泌水平失调,影响与情绪调节相关的激素和递质的分泌,进而引发抑郁情绪。

3、心理因素:秋天是冷暖过渡的季节,又是将近冬天的时候,大自然从勃勃生机到逐渐凋零、万物萧瑟,这种衰败的变化容易让人产生凄凉之感,感到失落和忧伤。

4、社会环境因素: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导致社交活动减少,与外界联系减少。秋天临近年底,是各行各业冲业绩、抓指标的季节,使得人们工作压力增大,频繁的加班,作息不规律,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哪些人容易“悲秋”

1、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

2、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经常加班的“打工人”;

3、常年在室内工作、体质较弱、缺乏体育锻炼的人;

4、刚经历过创伤性事件,尚未进行心理疏导的人;

5、对寒冷较敏感,女性更多见,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人;

6、正在经历或既往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的人;

如何战胜“悲秋”,远离emo

秋意渐浓,如果你也开始有点情绪波动,出现了emo,不妨尝试一下这些方法,早日远离“悲秋”。

1、主动接受光照

经常晒太阳,晒太阳,晒太阳!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天气晴好时,多出去走走,增加户外活动和太阳光照时间;房间保持良好的光线,白天特别秋雨绵绵之时不要拉窗帘,晚上可以增加光照。

2、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有助于稳定生物钟。

(2)健康饮食: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等。

(3)适度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或慢跑,可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改善消极情绪。

3、做好压力管理

(1)学会放松:状态不好时,允许自己停下来,采用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如冥想、正念、深呼吸、听音乐等,放松身体,减轻压力。

(2)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目标。

 4、增加社交活动

(1)学会“借力”:与亲朋好友经常保持联系,经常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倾诉内心的困扰;

(2)多参加社会活动,增加社交互动,释放压力,舒缓情绪;

5、学会调节环境

(1)让环境明亮:保持室内光线充足,可使用明亮的灯光。

(2)增添色彩:用色彩鲜艳的装饰品或花卉来增添生活的活力。

6、做好心理调适:

(1)认识和接纳负面情绪:不要抗拒或压抑负面情绪,而是尝试理解它们的来源。面对突如其来的负面情绪,要允许这个情绪的存在,接纳自我,任何负面情绪的出现都是正常的,是可以被接受的,先不要否定情绪的存在,去感受情绪的存在,感受身体的变化和反应,努力提升对负面情绪的承受能力。

(2)积极的自我对话: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

(3)培养兴趣爱好:投入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分散和转移注意力,提升积极、正面情绪。

“悲秋综合征”是一种常见但常常被忽视的现象,它提醒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在季节变化时。通过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调适能力,可以远离emo,和“悲秋”说再见。

秋天,不是“悲伤”的代名词,秋天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大好季节,我们都需要顺应自然规律和四季变化,正常看待季节更替,学会欣赏每个季节的美。祝愿大家在每一个秋天都能硕果累累、收获满满,都能拥有“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心境。

本文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任医师李清伟、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主治医师傅燚

来源:周到上海       作者:李清伟、傅燚

作者:李清伟、傅燚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