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长宁多元聚力办好为老“食”事,让老人生活“有滋有味”!
上海长宁2024-10-25 14:59:57

老年助餐服务是老年人关心的“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实事。近年来,长宁区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通过多元供给、专业运营、智慧赋能、创新服务“组合拳”,持续构建“15分钟社区为老助餐服务圈”,办好为老助餐“民心实事”,增进“老有颐养”民生福祉。

多元保障,家门口的助餐场所越来越多

“哇,社区长者食堂离家门口越来越近了!”今年以来,长宁区共新增5个为老助餐服务场所。目前,全区建有社区长者食堂21家、助餐点86家,不断健全“一公里有食堂、家门口有助餐点”的“15分钟社区为老助餐服务圈”,全区为老助餐场所日均供餐能力1.7万客,实际日均供餐1.1万客。

图片

社区长者食堂、为老助餐点、社区长者餐桌……为老助餐的机构层次逐渐丰富,从一间食堂到一张餐桌,为老助餐的空间更加精确,服务范围逐步向“全覆盖”靠拢。“我们小区位置比较偏远,居民外出饮食并不方便。”程家桥街道虹桥机场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欣礼告诉记者,“现在,小区里新增了社区长者餐桌,帮不少老年人解决了吃饭问题。”

图片

与此同时,长宁区老年助餐服务供给也在不断扩大。通过政策引导、专项补贴等方式,目前,已发展社会餐饮企业设置“长者餐桌”11家,推动19家养老服务机构向社区开放助餐服务,持续丰富为老助餐多元化供给。越来越多的市场化企业参与到为老助餐的行列中来,也为老年居民们带来了别样的美食体验。位于新泾镇的徐大厨社区长者食堂,依循着传统本帮菜现烧现做、保留“锅气”等特色,糖醋排骨、熏鱼、南乳肉等佳肴深受社区居民的喜爱,开业不久即好评如潮。

健全补贴,让为老助餐方便更实惠

“持敬老卡享8.8折优惠”“老年卡优惠1元”……长宁不断健全为老助餐梯度式优待补贴政策,以“助餐平台+敬老卡+POS机”为技术支撑,实现为老助餐优待和补贴措施一卡通享。

图片

在区级为老助餐补贴政策下,长宁区对长宁户籍60周岁以上的低保老人、特困分散供养人员提供每人每天4元的助餐补贴;对长宁户籍的60周岁以上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提供每人每天2元的助餐补贴;对长宁户籍65周岁以上的其他老人,给予每人每天1元的助餐补贴。本市户籍的人户分离老年人,按照居住地标准享受老年助餐补贴,参照本区户籍老年人受理。今年以来,累计审批为老助餐补贴申请超过33500人次,审批通过22397人次,同步实现助餐补贴月结支付优惠在街镇全覆盖。

除了直接减免,全区社区长者食堂均提供A、B两种优惠套餐,并为低保低收入老年群体提供8-12元的特惠套餐,本市户籍和常驻本市的外省市户籍老年人享受同等优惠待遇。“优惠套餐有荤有素,保证营养,价格还实惠,真不错。”居民们表示。

数字赋能,老年用餐也有高科技

记者从区民政局获悉,2024年底,全区将建成首批12家数字化社区长者食堂,进一步丰富智能结算、一脸通刷等智慧场景集成应用,有力提升就餐服务便捷度。

图片

而在用餐环节,“AI”元素的加入也令为老助餐多了份新味道。在新华社区AI食堂,“AI物联网+社区食堂”正不断迭代更新。食堂以“新终端”赋能早餐工程、长者餐桌,具备数字化模拟烹饪中餐八大菜系的功能,不但可以自动记录、提前导入用餐者的饮食习惯、健康情况,分析营养平衡并提供建议,还可以在平台查询饮食时间、配餐规律、摄入营养量,帮助优化饮食健康,实现全自动后厨、全流程可追溯。

近年来,各社区长者食堂因地制宜推出晚市、周末助餐、时令菜品、服务延时、送餐上门等升级举措,逐步实现全年无休的“不打烊”助餐服务模式。除此之外,平塘路食堂“大厨小鲜”公众号、“深夜小食堂”直播等新媒介的加入,加强助餐服务宣传覆盖。区民政局还开展了“寻味长宁”社区为老助餐探访活动,探索全市首个“数字养老主播”服务模式,创新“为老助餐体验官”深度体验机制,让数字化带给老年人更丰富的美食体验。

“一体监管”,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安全”

为老助餐无小事,安全健康是大事。为此,长宁区建立了“市级质量监测+区级星级评定”社区长者食堂一体监管机制,区民政局与区市场监管局出台《长宁区社区长者食堂星级评定工作办法》,重点考核社区长者食堂食品安全、服务效能等关键指标,推动为老助餐服务高品质发展。

图片

2024年,全区6家社区长者食堂获评市双优社区长者食堂,4家社区长者食堂获评上海市养老服务健康食堂。建立包干责任制,率先将社区长者食堂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年累计开展服务质量监测实地检查55场,助推长者食堂合规经营,让“老有颐养”更可感、可及、可享。

“在这里吃饭,我们吃得放心、吃得安心、吃得开心!”居民们的肯定,是长宁为老助餐的动力。接下来,长宁将把社区长者食堂办到更多老年人的“家门口”、办进长者们的心坎上。

选稿:李美霖
知识产权、免责声明以及媒体合作联系
继续了解
知识产权声明

【知识产权声明】

除本司(指上海东方网股份有限公司)另行声明外,本司网页及客户端产品(以下简称“本网”),包括但不限于东方新闻、翱翔、东方头条等,所涉及的任何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标、图片、照片、音频、视频、图表、色彩组合、版面设计、商标、商号、域名等)的知识产权均属本司和资料提供者所有。未经本司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东方网的上述内容。对于有上述行为者,本司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东方网、东方新闻、翱翔,以上均为本司享有权利之合法商标,未经本司书面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使用上述商标,或将上述商标用作网站、媒体名称等。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东方网”或“东方新闻”或带有东方网LOGO、水印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版权均属本司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未经本司书面授权均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传播。与我司签订有关协议或已经获得本司书面授权许可的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东方网”。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司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其他任何形式的法律实体和个人使用,必须保留本司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全部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东方网”,本司将依法追究责任。

2、擅自使用东方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东方网名义发布信息,设立媒体账号等,本司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鉴于本网发布主体、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他原因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或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来函、来电与本司联系,或与本司授权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方将及时处理。
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洪波 唐亚静
地 址:北京西城区珠市口西大街120号太丰惠中大厦1027-1036室
联系电话:010-65978917
邮 箱:wenzhuxie@126.com

4、本网所有声明以及其修改权、更新权及最终解释权均属本司所有。

【媒体合作】

本司为尊重保护著作权,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互联网良性发展,本着平等互惠、资源共享的原则,诚邀各类媒体、网站、单位、个人与本网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媒体合作、内容转载请联系
联系人:杨老师
联系电话:021-22899781